纤维素乙醇技术的突破,使得2007年后陷入停顿的燃料乙醇产业有望重新启动。这一次,政策支持仍然是关键,但企业要先证明自己在商业上的可行性。
2010年7月23日,或将成为中国燃料乙醇行业的一个转折点。这天下午,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中粮集团设立国家能源生物液体燃料研发(试验)中心(下称研发中心)。
记者获悉,研发中心将以推动中粮集团纤维素乙醇的发展为主要任务。在此之前的5月27日,中粮集团宣布与中石化、丹麦诺维信公司(Novozymes)联手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纤维素乙醇工厂。新工厂将于2011年正式投建,规模为1万吨/年。
中粮集团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生化研发中心总经理郝小明透露,中粮集团的万吨级纤维素乙醇项目,国家能源局会给予10%的资金补助。该项目的前期投资是2.7亿元,这意味着2700万元的政府补助。
燃料乙醇是明显受政策驱动的行业,2007年后,由于政策转向,一度火爆的燃料乙醇产业陷入停顿。国家能源局此举,让整个行业的前景再度变得光明起来。
中粮集团早在2006年即涉足乙醇行业,至今已投入逾百亿元资金,2009年乙醇产量为84.6万吨,几乎占全国产量(172万吨)的一半,但均为粮食和木薯乙醇。按中粮集团的规划,2020年纤维素乙醇的产量将达到百万吨级。
6月29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对记者表示,中粮一直致力于突破纤维素乙醇的技术瓶颈,中粮希望纤维素乙醇成为下一代能源。
纤维素乙醇上台
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乙醇最广泛和最新的用途是和汽油调配形成车用燃料,即乙醇汽油。目前,中国试点推广的E10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掺入10%的乙醇而成。专家认为,推广乙醇汽油不但可减少石油消耗,还可减轻环境负担。在很多国家,乙醇汽油都被推崇为走向能源独立的“国产入场券”。
中国推广乙醇的最初设想出现在1999年,当时,连年的粮食大丰收使得时任总理朱基将粮食称为“甜蜜的负担”,这促使中国思考如何在粮食与能源之间搭建桥梁。
2001年,国家五部委颁布《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规定陈化粮主要用于生产乙醇、饲料等,并批准建立四家乙醇企业:丰原生化、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前身为华润酒精,下称中粮生化)、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下称吉林乙醇)、河南天冠集团。
2003年年末,中央政府针对四家乙醇企业制定了五年补贴计划: 2004年企业每生产1吨乙醇可享受2736元补贴,此后逐年降低,到2006年降为1373元(2007年,财政部又制定《生物燃料乙醇弹性补贴财政财务管理办法》,不再实施固定补贴,转而实行弹性补贴政策)。
得益于政策扶持,乙醇产业当红一时。众多企业参与其中,而中粮集团最为强势。通过或并购或入股,中粮染指四家定点企业中的三家——全资拥有中粮生化、控股丰原生化、入股吉林乙醇。
但好景不长。陈化粮很快消耗殆尽,企业不得不加入抢购玉米、小麦的行列。四家定点企业中,丰原生化、中粮生化和吉林乙醇均以玉米为乙醇主要原料,河南天冠集团则以小麦为主要原料。
很快,燃料乙醇被指责为“与民争粮”“与粮争地”“消耗的资源比提供的能源还多”。
乙醇企业另一个受人指责之处是生产成本过高, 严重依赖财政补贴。
以玉米为例。目前玉米市场价每吨价格在1900元-2000元,按生产1吨乙醇消耗3.3吨玉米计算,1吨乙醇仅玉米的成本就达6270元-6600元,再加上其他成本,成本超过8000元。
丰原生化是上述四家定点企业中惟一的一家上市公司。2009年丰原生化全年净利润2.52亿元,而国家补贴额为8.83亿元,补贴额是利润的2.7倍。
2007年,乙醇的发展形势急转直下。当年6月,政府停止审批粮食乙醇项目。
显然,当务之急是发展非粮乙醇和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