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中国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思路等重大问题,正呈现出多元的声音。分析人士说,在下一步发展中,需要让各个层面的问题逐渐明朗起来。我们就此采访了部分经济学家、企业家和科学家。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物产业的技术、人才和基础是高技术领域当中差距最小。”
“在产业水平上,我们跟国外相差不是比较小而是非常大。”
在中国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问题、发展思路等重大问题上,目前正呈现出多元的声音。分析人士说,在下一步发展中,需要让各个层面的问题逐渐明朗起来。
技术强、产业弱
中国自“十一五”以来开始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曾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总结了中国的产业水平。
“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日益壮大。”张晓强说,“ 2006年到2009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25%左右的快速发展势头。”
由于官方报告使用定性的总结,人们很难判断出生物发展的实际面目。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比较复杂。但大致可以判定,研发能力和国际差距不大,而产业化水平跟国外差距非常大。
“我们所作的统计显示,在高新技术产业五类产业(航天、通信电子、办公设备、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中,生物医药的出口能力是次低的。” 李哲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能否进入国际市场,是否具有产业竞争力。
数据显示,中国生物技术制药单一企业目前最大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美元,与美国Amgen公司相比销售额不足其0.4%,可见中国的生物技术制药企业还比较弱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称,中国生物技术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是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技术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比基础研究更大。
“我们部门估计,生物产业的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体制问题很复杂
冯飞称,生物产业有很多制约因素和亟待克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太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产业转化率低、体制机制不完善四个问题上。
在6月份国家发改委的一次内部学习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王昌林列出了类似的问题。
他说,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不掌握、有利于新技术及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不完备、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投融资体系没有建立,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大北农集团副总裁宋维平对记者分析说,创新能力、关键技术、政策环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目前生物企业的发展壮大。
李哲表示,体制、机制问题很复杂,“不是谁正确、谁不正确这么简单的事儿”。
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薛达元对记者表示,中国的风险管理能力还亟待提升,特别是在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