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11%。预计2010年产值将达1.5万亿美元,2020年将达3万亿美元。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大空间。对于世界人口第一,多种战略资源相对短缺的中国,海洋的作用尤显重要。
蓝色生物经济前景诱人
“以海洋生态系统和存在其中的生物资源(包括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和基因)为基础,利用先进可行技术和高新技术支撑和催生的生物经济可视为蓝色生物经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相建海在海洋生物与蓝色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
海洋渔业是蓝色生物经济中的基础和战略性产业,涵盖了捕捞业、养殖业、海产品储运与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其领域和链条还拓展到设施渔业、海水种植业、海洋牧业等新兴产业,具有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智能化等特点。
我国海洋渔业保持平稳增长,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实现增加值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中国在世界的捕捞和水产养殖业中可谓是一枝独秀,一直引领着世界养殖业的发展。从世界对于水产养殖到2030年的消费需要来看,大概在亚洲将增加84%,在南美洲将增加50%,而且,世界对水产品的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
“中国的水产养殖已为世界解决食物危机作了很好的示范。” “水产养殖虽然不是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但中国的实践表明,水产养殖是解决低收入人群动物食物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Lester Brown曾高度评价中国水产养殖业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007年和2008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全年分别实现增加值40亿元和58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和28.3%。
“蓝色生物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对海洋生物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必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引领和支撑。”相建海说。
海洋生物技术引发竞争
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一竞争表面上主要是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的上游开发权利之争,而实质上是在未来生物产品市场的占有份额之争。美国科学基金委提出,伴随着生物技术、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现代工具的深入应用,海洋科学的革命已经开始。
海洋具有独特的环境、丰富的另类物种和奇妙的基因资源,初步的研究已发现了约为人类基因数目两倍的全新基因。四年前,国际水产动物遗传基因组计划启动,科研人员对大马哈鱼、对虾、牡蛎、鲇鱼和罗非鱼开展全基因组研究。日本对三倍大马哈鱼的测序研究,已经在实验室获得成功。
同时,针对海洋生物的功能基因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科学家对重要经济价值海洋生物开展基因组及有用基因研究,筛选和克隆调控海洋生长、发育等重要生理活动的功能基因;通过遗传重组、转基因等技术途径,对功能基因进行综合利用研究。进行与生产性状和生物活性相关的特殊功能基因的定位、分离以及表达调控研究,建立海洋生物外源基因高效转移系统以及表达系统,在此基础上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海水养殖新品种,生产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药物。
发展历史不到百年、但规模世界第一的中国海水养殖业因种苗而起,靠良种而兴。“海洋动物三倍体育种和性控技术初战告捷,‘黄海1号’中国对虾、‘大连1号’杂交鲍等11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获得新品种证书,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长期以来的空白。”相建海介绍说。
同时,我国还实现了半滑舌鳎、斜带石斑等鱼类和多种贝类的全人工大规模育苗技术,一批新的海水养殖种类的产业化昭示着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种苗繁育关键技术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我国在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生物功能基因开发上也都分别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