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高立志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供应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这也是人类急需的替代石油资源的最可能途径。那么,我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将遵循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高立志。
“ 我们还发现大多木本油料植物种类都是热带与亚热带区系起源的,而我国的边际性土地资源大多在北方和西部,所以我们确定将解决一些特色战略性木本油料植物的抗旱与抗寒作为主攻方向,目的是推动其战略北上与西移。
发展生物质能
不能再落后于别人
中国能源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项目(以下简称“资源库”)对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高立志:资源库是由中央政府、云南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依托我所,于2005年开工建设,2007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方面,我们试图通过开展云南红花油茶的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研究,旨在利用边际性土地资源发展高产和稳产的油茶,保障优质食用油的供给,替换一定面积的耕地发展高产油脂的油菜等作物来生产生物柴油。我们也正在木本油料植物中选择一些油脂成分与石油类似的“石油植物”(比如麻风树),开展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的研发,以期在这一领域能有所发展。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通过植物(包括藻类)光合作用所合成的有机物(生物质)约2200亿吨,相当于人类每年全部能耗的10倍。因此,生物质液体燃料的研究和开发是目前最急需的,也是替代石油资源的最可能途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面临的能源短缺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去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了碳减排承诺,我国未来面临的减排压力也很大。在两种现实面前,我们依托于种质资源库承担的项目,收集保存的日益增加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选择有潜力发展生物能源的木本油料植物种类,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对现有的野生资源进行规划和分类开发,在选育出新的品种前,可以通过种质资源的普查与评价进行单株选育,适当予以有计划地规模化扩大种植,由此生产出的生物质能源可以有效地增加我国生物质能源的产量。这样一来,既能优化未来能源供应使用结构、解决能源短缺和安全问题,又有助于增加对碳减排的贡献率,完成我们既定的碳减排目标。所以这个项目对促进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此外,其实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是最近几年才提出发展生物质能源,所以这对于我国科研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与挑战,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说我国在以往一些科技领域的落后有诸多历史原因的话,在这样一个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不能像以往一样还要落后于别人,甚至导致整个国家的生物质能源产业逐渐受制于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学科和产业发挥出它应有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但是,很遗憾,我发现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总体科技规划,步子不快,似乎已经有落后的迹象。
推动木本油料植物
战略北上与西移
中国能源报:目前,贵单位承担的资源库项目工作在选择生物质能源植物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高立志: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中科院和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首先,基于我所周俊院士等以往对植物体内含油量的调查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在我国木本油料植物与草本油料植物种类的比例约为3:1,这促使我们将木本油料植物作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主攻方向。此外,我们还发现大多木本油料植物种类都是热带与亚热带区系起源的,而我国的边际性土地资源大多在北方和西部,所以我们确定将解决一些特色战略性木本油料植物的抗旱与抗寒作为主攻方向,目的是推动其北上与西移,这应该也是我国发展生态化的木本油料植物生物质能源的长期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