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清洁、高效的特点,新能源已被公认为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虽然目前新能源发展还面临着结构比重低、入网难等问题,但随着人们关注度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新能源的发展将在探索中前进,找到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发展新能源已成共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能源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作为能源领域的新生力量,新能源的大力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
“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是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原因。”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徐锭明表示。
2009年11月,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届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
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能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能源消耗就会增加,对环境的影响也会越大。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无论是从应对气候变化还是保护环境来说,都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
有了发展的共识,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快了新能源的建设步伐。
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了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福建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台山、海南昌江、广西防城港等10个核电项目,共28台机组、3130万千瓦。目前,核电在建规模占全球的40%以上。岭澳二期1号机组、秦山二期扩建3号机组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三年无核电机组投产的局面。
风电产业迅猛发展。全国风电吊装容量累计达到4000万千瓦,连续5年翻番增长。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在世博会期间并网投产,成为除欧洲之外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风电场。
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有序启动,2009年敦煌1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实施招标,现已建成,全部并网发电。预计2010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
专家表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对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5年累计超过3万亿千瓦时,替代原煤1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亿吨。
此外,从广义上看,新能源不仅包括可再生能源,用新技术使传统能源实现清洁高效利用也可称为新能源。
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和煤的洁净利用等。
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此,到“十二五”末,将争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1.4%。
国家能源局负责人表示,到“十二五”末,争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1.4%。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更好地推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了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20年,对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以及发展规模、重大政策举措作了明确部署,对推进新兴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江冰介绍,根据新的规划,预计到2015年,水电利用规模可望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将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届时,由于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则可望从2009年的70%以上降至63%左右,从而明显改变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多年来居高不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