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唐岱维发现,我国污水处理的能力虽然在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这些废物难以处理,而且容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通过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慧的交流,唐岱维发现可以将这些微生物合成一种新型生物燃料—聚羟基脂肪酸酯。它是微生物细胞的能源储存物质,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也可以作为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同时添加到各种标号的汽油中还能显著提高热值。
唐岱维以北京小红门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作为原料,开始了他的实验。剩余污泥中的主体细菌是格兰氏阴性菌,其细胞壁、细胞膜中的物质能在碱水及高温条件的作用下水解。所以,他利用碱热解法将污泥中的格兰氏阴性菌破坏,将它们水解成大量有机质。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他成功培育出富集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混合菌群。这些菌群在30小时左右达到合成的最大量。
在他的努力下,使用污泥培养聚羟基脂肪酸酯菌群被证明是可行的。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曾经恶臭难当的污水残渣,很可能会真正应用到百姓的生活中。
用脑电波控制镜头
获奖者:马璁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用手动变焦拍摄出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已经不足为奇。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马璁发明的一套设备,将能够利用脑电波“指挥”相机的变焦功能。
脑电波控制镜头变焦,虽然听起来很神奇,但是在马璁的巧妙设计下,这个功能并不难实现。在研究中他发现,人们越专注,形成的电波也就越强,所以测量即时的大脑电流,就能间接判断人的专注程度。
马璁从原始脑电波中提取了8 个波段的参数,分别代表放松、睡眠、机警等人体的状态,并将它们输入在眼镜中安置的脑电波采集设备。脑电采集器将实时采集、分析佩戴者的脑电波。当佩戴者当前的注意力水平等思维活动以量化数值的形式传入电脑或者手机等设备后,电脑将自动比对事先输入的8个波段参数。根据数值的变化,调整镜头变焦的幅度。
此外,为了使这套系统运作得更加流畅,马璁还为它设计了一个灵活的“脖子”。通过电子罗盘检测角度,由马达带动的镜头,会随着人脸转向被观察的物体。最后,镜头所拍摄的图像将实时传输到视频眼镜中,并形成立体图像。
在马璁看来,未来这套系统经过扩展,利用远程传输技术,或许可以解决火星探测、坦克机枪瞄准、一线战场的机器人记者以及一些高危工作的拍摄问题。(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