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儿,微风轻吹,起热浪,我东瞅瞅,西望望……”这首脍炙人口的东北歌曲,描绘的是玉米高高长成“青纱帐”的画面,秋日的东北松嫩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长势喜人。
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一直以来都是商品市场上的大宗品种,然而上世纪末,人们发现玉米除了基本的农业种植以及初级的食品、饲料加工外,又有了新的用途,成为了新兴工业产品的原材料。
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
人车争粮
玉米深加工产业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使用玉米来生产燃料乙醇。
为了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曾于2004年联合出台政策,在黑龙江省等省区推广使用玉米加工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项目,每生产1吨车用乙醇,国家发给1880元的补贴,并且减免一切税收。政策出台后,各地积极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建设燃料乙醇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4年至2006年两年内,国内以生物燃料乙醇或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等名目提出的意向建设生产能力已超过千万吨。中国成为继巴西、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此期间,作为燃料乙醇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也水涨船高。由于需求旺盛,大量农户改种玉米,一定程度上占用了耕地。为此,国务院2007年宣布停止在建的粮食乙醇燃料项目。
经过几年的集中销售,国有粮食部门储存的陈化粮已到达低位。前几年多以陈化粮作为燃料乙醇生产原料的南方地区的几个省市,表示已没有陈化粮可用。
2010年我国全年进口玉米157万吨,我国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无疑敲响了中国粮食安全的警钟。国内基本粮食需求尚不能满足,那么以粮食制油自然让人们无法接受。
“2008年以来全球粮价的波动,正是全球市场完成了金融化,粮食在技术上可以被转换成汽油的直接后果。”著名的农业经济学者、《粮食战争》译者顾秀林异常忧心的是,“在全球市场,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和国际利益集团的动机来看,玉米能变燃料部分取代石油,石油能被控制,金融能被控制,中国的市场大门就被彻底打开,中国粮食安全就无法保障了。”
控制需求保粮安
除了燃料乙醇外,淀粉项目、制糖项目也是使用玉米的大户。因为这些项目能带来更高的利润,所以多数企业踊跃投身到玉米深加工行业中来。
然而目前国内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供应压力大,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又促使我国玉米在工业上的需求增大,玉米消费需求的增长,明显高于产量的增长,这也造成了我国国内玉米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自2008年玉米深加工兴起,其消耗量已从年4000万吨增至约7000万吨。此外还包括1.05亿吨玉米动物饲料。玉米深加工的兴起也伴随着连续3年价格的上涨。” 广州期货研究部研究员秦海垠认为,玉米被大量加工成工业酒精,国家给予补贴,造成了浪费,也拉动了食用玉米的价格。
无论是从维护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保障玉米深加工产业健康发展来看,控制深加工产业玉米消费量、淘汰落后产能、避免重复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产业整合不可避免。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希荣在第五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表示,虽然近几年国家对玉米深加工产业进行了控制,其增长势头却不减。
“本身国内玉米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深加工的迅速发展,若不进行限制,玉米缺口会日渐增大,间接拉高食用玉米的价格,价格上涨,后市或将刺激进口。”因此,秦海垠建议,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限制,以尽量减少玉米对外依存度。(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