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迈入“十二五”以来,中国航空生物燃料首次验证飞行成功、世界最大的生物质发电厂在广东运营等,接连喜事给国内的生物质能产业增添了些许期盼。然而,位于广西的世界最大非粮燃料乙醇企业被迫停产,又将整个产业推入了尴尬境地。
尽管如此,先热后冷的生物质能产业,仍然以积极、坚韧的姿态持续行驶在并不平坦的道路上。
2012年岁末,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生物质能产业要形成较大规模,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
2013年年初,国务院又发布了业界翘首以盼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开辟多元途径,促进生物能源商业化发展”也被列为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之一。
不难看出,国家对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可谓是铆足了劲。然而,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实现翻番难度较大
《规划》提出,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生物质年供气22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1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500万吨。
而据此前的统计,2010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550万千瓦,沼气利用量140亿立方米,成型燃料利用量约3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利用量180万吨,生物柴油利用量约50万吨。
从数字上看,《规划》制定的目标预示着5年内我国生物质能利用量要实现翻番。
“液体燃料10年才发展了172万吨,这5年要想实现近400万吨,目标难度相当大。”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明松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不过,此番大幅度提高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也表明了政策方积极推动生物质能源大发展的决心。
对此,参与《规划》起草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马隆龙研究员认为,如果未来该产业各利益方能够合力化解诸如原料短缺、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等弊端,国家也进一步完善相关补贴政策,“十二五”生物质能生产实现规模化仍值得期待。
破解原料“诅咒”
从《规划》明确的目标中不难看出,“十二五”期间,生物质能源将主要围绕生物质发电、生物燃气、成型燃料、液体燃料四大方向发展。
肖明松表示,就已有的发展基础来分析,有效、快速解决剩余生物质利用的捷径就是生物质发电。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合理发展垃圾发电,积极发展生物质燃气发电。到2015年,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0万千瓦,城市生活垃圾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万千瓦,沼气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万千瓦。
但在肖明松看来,由于缺乏原料收集、储存、运输及供应体系,农林生物质原料又易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生物质原料很难满足连续性生产的工业性项目的需求,制约了生物质发电庞大计划的顺利实施。
不过,马隆龙觉得,生物质原料含有丰富的碳氢化合物,除了用于发电,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燃料的替代。
如今,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一代燃料走出“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的困境之后,国内对于二代生物燃料利用的途径又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第二代生物燃料是指以麦秆、稻草和木屑等农林废弃物或藻类、纸浆废液为主要原料,使用纤维素酶或其他发酵手段将其转化为生物乙醇或生物柴油的模式。
可事实上,由于生物质原料并非风能和太阳能那样可天然获取,导致一定范围内原本只够一家企业消耗的原料最终被多家分割。
例如生物柴油,在前几年红火的发展之下,我国具有了超过1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原料不足,实际生产量只有不到30万吨。
为突破原料供应瓶颈,《规划》提出,将因地制宜地培育种植适宜的能源作物或能源植物,建设生物质能原料基地。为适应各区域不同情况,支持企业探索建立合适的生物质能原料收集体系,提高生物质能资源保障程度,鼓励生物质原料收储运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