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3个方面形成了有机整体,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节约优先,就是在资源利用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在节约优先的同时还要保护优先,尤其是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想办法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还要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和破坏。而生物冶金技术无疑是一把二者兼顾的“金钥匙”。
在近期由国土资源部举办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冠周所作的题为《用生物技术的钥匙开启矿产资源利用的大门》的报告引起了参会者的极大关注。本报记者专访了邱冠周院士。
邱冠周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他发表了90多篇科技论文和5部专著,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04年、2009年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还曾担任2011年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主席,并被推选为国际生物冶金学会副会长。
记者:为什么要研究生物冶金技术,它与传统的常规冶金流程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邱冠周: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其实质都是发展问题。
矿产资源短缺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贫矿、难选矿及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到2020年,我国铜金属累计需求将近1亿吨,但目前我国经济可采储量仅为1431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50%(700万吨)。
要解决矿产资源短缺问题,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尤其是加强对贫矿、难选矿及伴生矿的综合利用。但是,我国过去在选冶过程中所使用的常规流程,是一个激烈氧化、激烈还原的高碳过程,在综合利用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环境。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主要三废达标排放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10年有色金属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分别占全国工业行业排放总量的2.66%~3.12%、5.25%、4.13%和16.19%。
而生物冶金技术是一个温和氧化、温和还原、节能环保的过程,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特点。生物冶金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已实现铜、金、钴、镍、锌、铀等的生物冶金工业化,并在50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全世界生物冶金产铜量约占世界产铜量的20%。我国经过“九五”攻关,已经在德兴铜矿开展表外矿堆浸回收铜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国内某金铜矿采用生物冶金技术后,能够处理低品位矿,扩大了资源储量。金矿入选品位由1克/吨降低至0.2克/吨,可利用资源量由4吨增加到210吨;铜矿入选品位由0.63%降低至0.25%,可利用资源量由140万吨增加到340万吨。而且,环境友好、无污染;常温、常压,不产生二氧化硫,排放废水中铜离子小于0.5毫克/升(国家排放标准为1毫克/升)。同时,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低。该金铜矿2003年建成,至2006年收回全部投资3.5亿元后,年新增效益1.5亿元。
记者:生物冶金的难点及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哪些,我国在这方面进行了哪些科研工作?
邱冠周:生物冶金的主要难点和技术难题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原料矿物的多样性方面,硫化矿的原生矿、次生矿,氧化带中的各类矿物,脉石矿物等等,需要相应的不同技术来解决;二是生物反应的多样性方面,包括硫化矿溶解的氧化作用、溶解物交代成矿作用和还原作用、氧化带矿物溶解的酸碱中和反应、硫化矿物氧化溶解的产酸反应等需要合理掌握;三是微生物种群和功能的多样性方面,会随浸出过程时间、空间而变化,不易控制;四是工艺参数与浸出反应过程操作条件的多样性匹配,需要合理解决。
我国十分重视生物冶金技术的科研工作。从1995年以来,中南大学共获得国家2.7亿元的大力支持,先后开展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德兴铜矿低品位铜矿细菌浸出提铜试验研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工程——低品位铜矿生物浸出-萃取-电积提铜试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973”计划(首席单位)——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111”计划(首席单位)——生物冶金科学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平台项目——生物冶金微生物菌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973”计划(首席单位)——微生物冶金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等12个科研项目。
记者:生物冶金技术的研究历史及当前中南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
邱冠周:中国早在《山海经》中就有“石脆之山,其阴多铜,灌水出焉,北流注于禺,其中多流赤者”的记载,这比欧洲的发现早了八九百年。在欧洲有记载的最早涉及细菌选矿活动是1670年在西班牙的里奥廷托矿,人们利用酸性矿坑水浸出含铜黄铁矿的铜。1947年,Clomer 首先发现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认为该菌在金属硫化矿的氧化和某些矿山坑道水的酸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