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文件陆续下达,这些文件可能侧重点各异,但都宣示产业研发创新的强劲之风。对于站在创新十字路口的制药企业而言,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至关重要
新药加鞭
创新药研发是国家和制药企业综合实力的缩影。我国创新药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相关基药制度、各地招标采购等政策落实,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企业闯出生机。
2005~2008年的创新药申报数据显示,国内已有90家企业进行创新药的研制和申报,从研发规模到适应症范围均明显拓展。以化学药为例,从2011年新药申报的资料来看,截至11月30日,一类化药品种有25个,其中3个为申报生产,占全部申报数量的12%。
11月28日,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将主要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临床诊断、预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等生物制品,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进入产业化生产。
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0个部门于11月15日联合发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以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总体目标。至于出台日子渐近的“十二五”生物医药规划,近日有消息传出,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将有望成为未来5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
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获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0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00亿元。据悉,除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外,数10个投资专项规划和支撑计划等扶持配套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
虽有政策扶持,新药创制这条路并不轻松。新药的研发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性挑战,研发成本和周期空前加大。因此,仿制药研发又成了企业创新的另一种选择。
仿制必须更好
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
“其实,制药企业做原研新药的机会比较少,加上研究经费短缺,新药创新比较困难。目前看来,仿制药仍然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业。”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正品向记者表示。
在王正品看来,仿制药可以为中国带来很多好处。“首先,现在很多仿制药治疗领域广泛,副作用也优化得比较好。如果能够仿制,在经济上应该是很大的节约。其次,可以让民众使用较好的药物。这对政府、民众和制药企业都有很大的益处。”
另一组数据让生物仿制药成为了医药产业近年最关注的焦点: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与仿制药创下新高,分别达到14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
在美国以外,生物仿制药的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美元。
2013~2014年,一批生物医药专利将集中到期。美国FDA针对生物仿制药的法规也即将出炉,预示着生物仿制药在未来5~10年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提醒道:“明年仿制药虽然有机遇,但也有挑战。未来几年,很多专利药到期,市场份额也很大,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制药企业的仿制药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仿制药的仿制性也大大限制了药品的毛利率,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创新,造出“好”的仿制药,做到me-better。王正品建议,学术领域和产业界的创新要分开。因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一些,能看清哪种药能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或改变适应症的科学家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发挥学术界的作用,让专注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对一个过期的或有很好市场前景的新药进行研究创新,然后由企业负责具体的产业化过程。
中药传承固防
随着国内传统中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中药产品高附加值化、营销理念现代化给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冲击,在传承的路上创新成为国内中药企业的唯一出路。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药确实是个宝藏。毕竟在临床上用了几千年,如果没有疗效,中药是不可能传承下来的。目前,很多国外企业都对中药感兴趣。挖掘中药领域的好东西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值得国内企业思考。”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黄民向记者指出。
传统受热捧
2000年以来,中药行业的增速一直低于行业发展速度。然而,从2009年5月起,中药行业开始提速,逐步超越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数据显示,2011年1~9月,中药行业的收入增速达到35.66%,超出同期医药行业增速5.49%,其相对于医药行业的增长溢速也正逐步拉大。
早前,科技部下属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十余年,中国将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大幅提高中医诊断与治疗水平,让更多人、更多国家接受和享用中医技术。同时,中国还将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逐步完善并广泛应用中药标准体系,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提高中药创新能力。
郭凡礼十分看好中医药的光明前景,他说:“在新医改共计8500亿元的巨额投资里,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支持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家把国民健康的重点放在病前的控制而非病后的治疗,中药‘治未病’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我国中药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记者了解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机理复杂、病程较长,目前仍缺乏化学特效药,因而,多靶点作用的中成药倍受追捧。
由于中药含有很多指向性明确的活性成分,利用中药临床经验开发新药的效率比单纯的化合物筛选高10倍,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都相中了中医药宝库。而且,由于我国在中医药等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尚存在许多空白,一些外资药企正加快收集研究我国民间的中药秘方,并申请专利。
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高达1万多项。这已对中国中药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