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京、津、沪、粤、苏等地就生物医药产业进行调研,先后采访了10位归国创业者,他们都曾在跨国药企工作。他们认为,近年来跨国药企加紧在我国布局,受其冲击我中小企业多向二线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存在园区多、企业散、融资难、标准化程度低等情况,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跨国药企加紧布局
生物医药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对国家战略安全意义重大。我国医药工业近年来快速发展,20l0年,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12427亿元,比2005年增加8005亿元,年均增长23%。“十一五”时期,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投入近200亿元,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国内基本能生产所有常用药品、疫苗和生物制剂,但在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20l0年全球医药市场表现疲软,总销售额约875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0年来最低,仅4.1%。尽管至今缺少权威数据,但业内普遍估算2011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将超8800亿美元。从全球看,中国、印度、巴西、土耳其、韩国等新兴市场受人口基数大、社会老龄化、慢性病发病增高、政府投入加大等影响,仍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
借此时机,许多跨国药企开始在我国进行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在上海张江药谷,辉瑞、诺华、阿斯利康、礼来等企业已经入驻,他们通过并购国内成长性较好的中型企业、利用现有销售渠道、建立研发中心等手段蚕食我产业发展成果并占领市场。曾在拜耳和惠氏两大公司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多项新产品开发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周泽奇说,目前全球十大药企几乎均已在华投资设厂或建立研发中心,手段已从传统的处方药销售向战略性全产业链布局转变。仅在2011年,诺华以1.25亿美元收购了浙江天元85%的股权,辉瑞出资2.95亿美元与海正药业合资,默沙东并购了先声药业,葛兰素史克将海王英特龙变为其独资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需警惕陷入受国外企业打压的“低端漩涡”。国内最大生物医药门户“生物谷”总经理杨春说,外企占领京沪等产业高地,直接抬升了人才成本,国内一些企业不得不退至天津、苏州等周边地区。生物医药企业以不同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这决定了产业中小企业多且创新性强的特点。长此以往,容易出现“没前景被挤压淘汰、有前景就被收购”的局面,导致我国企业停滞在产业链低端。
园区多企业小风投少融资难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但不少地区存在园区多企业散,风投少融资难,标准化程度低等情况,不利于产业发展。
一是生物医药产业园多,企业小而散。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拥有大大小小医药企业4000多家,没有一家企业能进入世界500强。国内有20多家打着国家级旗号的生物产业园,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火炬计划基地中有生物产业的100余个,省级开发区中跟生物医药有关的预计有300多个。曾任巴斯德全球菌苗疫苗开发总监、现任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宇学峰说,产业园遍地开花,但感觉要政策的多、做事情的少,搞科研的多、做产业的少。在国内不少园区考察,有管理者甚至直接提出可以多划一些地搞房地产,这种思路让人感到无奈。
二是风险投资缺失造成融资难,影响研发创新。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拥有54项专利技术的信达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裁俞德超说,生物医药领域存在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国外多以风险投资为主。回国后,企业由于不盈利,既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又不能上市,而且一种新药从研发到出售最少需要10年,国内风险投资更青睐获利快、利润更高的流通领域,这直接造成企业融资难。以信达为例,拥有单克隆抗体药物优势,却无法得到国内投资,现由全球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富达投资集团旗下的两个基金共同注资,成了一个中国人回国创立的外企。还有不少小企业为生存只瞄准门槛低、见效快的生物试剂或仪器领域,放弃新药研制。
三是标准化程度低,“走出去”受阻。拥有国内外多项专利、曾在创新乙肝药物研发取得重要突破的博瑞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征野说,为了维持研发,一些企业要给国外做配套,走出去锻炼产业。但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制药行业不信任,加上我国一些企业长期生产化学药,没有完全适应生物药更为严格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式,无法达到一些国家惟一承认的CGMP (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标准。例如博瑞只能以原料或半成品的形式出口印度,多数利润由印度贴牌后赚取。
破解多重难题助推产业发展
归国创业者认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支持政策,给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带来活力和机遇,但纵观整个产业,仍存在着投入不足、药品审批慢、自主知识产权少、人才缺乏等问题。他们就推进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增加投入,突出重点。有业内人士介绍说,“十二五”时期,国家预计在生物医药方面直接投入将超过400亿元,但2010年全球排名第10名的百时美施贵宝的研发投入是35.6亿美元,远超我国年均约80亿元的规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派格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徐敏认为,目前国家投入更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企业,而给很多有新药创制能力的中小企业的投入更像是“撒胡椒面”。应该通过投入,体现出鼓励中小企业创新,让大企业接盘做临床、上市的产业发展引导,这样才能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也符合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是提高效率,减少药品审批时间。我国从2006年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申请数量已从2006年的6098件下降到2010年的878件,药品研发低水平重复得以明显改善。但归国创业者普遍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新药审批时间长、效率低,对国内专利药物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产业发展。曾任赛诺菲全球工业技术部制剂总监、现任美国Cytovance Biologics公司生物检测开发副总裁苏彦景说,在生物药审批上,存在“国外有的要两年、国外没有的几乎不批”的情况,而且审批过程要求提供繁多、详细的申报资料,这对存在很多未知的候选新药来说,要求过高。
三是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记者采访了解到,除跨国企业在国内生产的药品和中成药以外,我国国产药品多是仿制药,生物药领域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一些较新的药品以及某些特效药只能依赖进口。免疫学博士、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姬云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既要遵守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又面临关键技术差距问题,小规模的可以走捷径去模仿,大规模发展就无法绕开侵犯知识产权的指责,在竞争中陷入被动。当前亟须多措并举,尽快扶持有基础的企业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四是加强高端人才和基础人才引进和储备。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核酸化学博士后、上海吉玛基因药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佩琢以及留美归国博士、京天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孙乐等认为,在国外所有重点实验室几乎都能看到华人青年科学家的身影,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们手中。国内的“千人计划”鼓励华人科学家回国创业效果明显,“宜继续采取措施,吸引更多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回国创业。同时,加强国内院校毕业生适应产业化的能力,避免人才浪费。(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