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经3次拒绝Glybera的新药上市申请,但荷兰uniQure公司并未因此消减对基因治疗的热情,继续在该领域前行。
靠着这份坚持,uniQure公司终于熬过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新的曙光。日前,欧洲监管机构建议EMA批准由荷兰uniQure公司研制和申报的基因治疗药物Glyber,并要求uniQure必须设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注册表跟踪患者。
据悉,该药以AAV为载体,向患者体内注入LPL基因,适应症是严格限制脂肪饮食却仍然发生严重或反复胰腺炎发作的脂蛋白脂酶缺乏症(LPLD)。
“假如此次基因治疗药物获得EMA首次批准,将成为欧美主流市场上的‘强心针’。”专注医药行业的曼哈顿资本管理投资公司总裁王进日前表示,一旦批准上市,该药物将成为西方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
脚步从未停止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所谓的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也就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插入患者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表达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白玉表示,基因治疗最初被应用于单基因缺陷的疾病,现在治疗对象已经扩展到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乙型肝炎、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谢疾病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便开始从事此项研究。但直到1989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才批准了第一个人体基因转移方案,并于次年5月22日在临床上用于第一例受试者,并获得成功。
由此,基因疗法拉开大幕,甚至出现了数百项临床试验同时进行的鼎盛场面。
不过,基因治疗这一良好发展势头,很快被临床试验中的意外事件遏制。
1999年,美国18岁青年志愿者在一次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不幸死亡。法国2名儿童因参加X染色体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的基因治疗后,出现白血病症状。
EMA和FDA开始担心基因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先后暂停或暂缓了诸多基因治疗项目。投资者也不像当初那么冲动,纷纷撤离该领域。
“但从来没有让人绝望的探索。对于从事基因治疗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们而言,谁有意志坚持下去,并不断创新和探索,谁就会笑到最后。”王进告诉记者,自2010年起,一些基因治疗研究凭借在治疗罕见疾病和遗传疾病方面取得的成绩,重新燃起投资界的希望和产业界的兴趣。
王进乐观估计,基因治疗项目只要专注于取得临床数据,在安全前提下,EMA和FDA在审核时会充分考虑这一点,给予适当“照顾”。
差距不大
在谈及我国基因治疗研究水平时,白玉认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薛京伦率先开展针对血友病患者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至今已经有几十个基因治疗项目申请临床试验。
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便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国药准字S20040004)上市。2006年,SFDA又批准了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国药字S20060027)上市。
“截至目前,SFDA尚未收到上述两个产品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白玉告诉记者,与常规药品一样,基因治疗产品的注册审批和监管由SFDA负责,SFDA的直属单位药品审批中心CDE负责注册技术审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负责注册检验。
在基因治疗的相关管理规定上,我国也几乎与国外步伐相一致。
1991年,美国FDA公布了“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指导原则”,进一步修订后于1993年形成法规执行,1998年再次进行修订。
EMA也于1999年开始起草“关于基因转移医疗产品的质量、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注意事项”指南,并于2001年正式对外公布。
之后,FDA和EMA又相继发布了一些技术指南,用以指导和规范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等。
我国则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对此类产品注册申请提出了具体规定。1993年,还颁布了相应的技术指导原则。10年后,又修订并颁布了“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对基因治疗产品进行层层把关。
“总之,各国都试图通过完善的监管体系,以确保基因治疗产品在人体应用的安全性。”白玉说,完善基因治疗产品注册审批和监管体系或许还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不能操之过急
基因治疗虽没有像当初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场医学革命,但科学家们依然信心十足。
“从理论上讲,基因治疗的确可以为人类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福音,但到底它能够产生多大效果,会不会有副作用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乐观估计,基因治疗技术成为临床的一个常规治疗手段,至少需要20年。
毕竟基因治疗产品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制品,可能没有很好的动物模型,非临床研究所获得的支持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很有限。
“所以,只有对人类基因组的运转机制有了全面的解读,并充分了解基因调控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制,才有可能在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突破。”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胡松年认为,发展可控性、安全性与有效性于一体的新型载体系统是当今及未来基因治疗研究的方向。
谈到未来如何对基因治疗的应用,胡松年认为,还不能操之过急。“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它同样具有双重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相关人体试验的开展还不能操之过急,要慎之又慎。”(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