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3年,中国的投资大环境陷入了低迷。以1、2月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募资、投资、并购还是IPO的数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有人直言,VC/PE行业的冬天来了。
募资与投资双双下降
根据清科数据库统计,2013年1月中外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新募集基金共计13支,新增可投资本量17.43亿美元,环比增加11.0%,同比下降59.4%。2月中外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新募集基金共计4支,新增可投资本量4.67亿美元,募集金额环比下降73.2%,较去年同期31.54亿美元的募资规模也大幅缩水85.2%。
其中,医疗健康领域是这些新募集基金的关注点之一。1月新募集基金中,募集规模最大的人民币基金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月新募集完成1支天使基金,主要拟投向高新制造、医疗健康、节能环保以及互联网领域技术型的早期公司,单笔投资额100~300万人民币。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境内IPO发审停滞,导致VC/PE退出渠道受阻,LP信心不足,募资日益困难,1、2月新募集基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均大幅缩水。这也导致了VC/PE投资的放缓。
1月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31起,披露金额案例25起,投资总金额4.25亿美元。1月份VC/PE投资受去年整体形势影响,投资案例数及金额仍处于低位,总投资金额环比下降28.0%。2月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19起,披露金额案例15起,总投资案例数环比下降38.7%,投资总金额6.44亿美元。
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1、2月获得投资共4例,投资总额为4535万美元。其中,3起投资发生在1月,但平均投资金额仅350万美元,2月发生的唯一1起投资案例,金额达3484万美元。
IPO几乎冻结
在退出方面,1、2月共发生退出6笔,涉及5家企业,均为并购退出。
IPO退出途径不顺畅,对于急需退出的VC/PE机构而言,短期内面临较大压力。1月份,证监会发起了严厉程度空前的IPO在审企业的财务审查工作,受核查影响,本已处于停滞状态的新股发行市场可谓雪上加霜。IPO财务核查将在3月底结束自查,之后证监会还将成立不少于15个小组,约百人的核查队伍,对在审IPO项目进行抽查。目前,仍有860家企业排队等待上市,其中上交所176家,中小板362家,创业板323家,IPO堰塞湖的情况仍然严重。
据清科数据库统计,排队上市企业中,有40%以上的企业背后有VC/PE机构支持,机构面临严峻的退出压力。
而2013年前两个月的IPO数据更是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压力。2013年1、2月 5家中国企业完成IPO,上市地均为香港主板。具体到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1、2月并无任何企业完成IPO。事实上,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的上一起IPO事件需要追溯到去年10月的复星医药H股上市。而在A股市场,去年8月的泰格医药已是目前为止的最后一例。可见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IPO冻结已久。
境内IPO发行通道堵塞,那么境外市场呢?从美股来看,受唯品会与多玩YY这两支去年登陆美国市场的股票抢眼的表现,境外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心或将逐渐恢复,这为冲击美IPO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希望。
而从港股来看,由于取消了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的"456"条件,中小民营企业可以不借用"红筹模式"而直接赴港挂牌交易。
不过,如果通过严格的IPO财务审查制度,使得优质的中国企业能够成功在资本市场融资,并使投资者的利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证券市场可以变得更加公开、透明。长远来说,这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而言是一件好事。
政策推动并购
与降至冰点的IPO情况相比,并购的案例数与涉及金额虽然也出现了下降,但至少前景还是乐观的。
清科数据显示1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87起并购交易,环比下降40.4%,其中披露金额的有80起,交易总金额约为28.92亿美元,平均每起案例资金规模约3615万美元,交易金额环比下降51.6%。2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48起并购交易,环比下降44.8%,其中披露金额的有45起,交易总金额约为257.47亿美元,平均每起案例资金规模约5.72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较上月大幅上涨790.4%--这得益于2月发生的几起巨额并购交易,如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规模达151.00亿美元。
其中,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最受瞩目的并购事件是海普瑞跨国并购PLI,以及华润三九收购天和药业。
前者自消息披露以来备受诟病,原因在于溢价六成的收购价格与被并购方糟糕的财务状况。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即使是PLI的蛋白质研发技术一流,但是并没有体现出效益,"这种潜在风险是很大的,海普瑞没必要溢价如此之多去参与认购"。
而华润三九收购天和药业则被多方看好,分析人士认为,华润三九致力于成为"中国OTC市场引领者,中药处方药市场创新者",收购天和药业符合公司OTC发展战略,公司可以获得天和药业核心产品骨通贴膏及系列骨科贴膏产品,从而丰富公司相对薄弱的骨科产品组合。
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的并购案例一直不算特别多,但也位于各行业中较前的位置。近年一直有政策推动着这一领域并购的发展,如药品流通行业的十二五规划,新GMP的实施等。
2013年的头两个月,分别出台两个相关的政策,可能将继续推动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的并购。这两个政策分别是1月22日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务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工程部际协调小组12家成员单位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和2月16日卫生部公布的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新版GSP")。
其中,《意见》提出加快推进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大企业的九大行业和领域兼并重组,医药行业位列其中。《意见》提出"医药行业到2015年,前10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基本药物主要品种销量前20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达到80%,实现基本药物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而新版GSP提升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对药品质量实施了从生产到终端销售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同时,也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有助于促进行业结构调整,提高市场集中度。预计未来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寡头有望从其他中小企业手中争抢到更多市场份额,从而引发一场并购潮。
这也为风投退出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新三板"寄托新希望
除了并购,"新三板"也成为风投期望的另一个退出途径。
2012年8月3日,"新三板扩容"获得国务院批准,上海张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成为首批扩容试点园区,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揭牌运行,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小范围、区域性试点开始渐次走向面向全国的正式运行。
2月22日,"新三板"总经理谢庚表示,"新三板"挂牌的公司未来可通过"介绍上市"的方式实现沪深交易所上市,由于"介绍上市"无需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极大地简化了上市流程,这给予了拟融资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型企业新的出路。
但对于已经排队等待上会的企业来说,由于前期已付出高昂成本,"新三板"目前又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并且通过"介绍上市"实现转板还处于构想阶段,未有相关政策及配套细则,短期内难以实现,所以目前的排队企业现在转战"新三板"并非良策。
推动企业至"新三板"挂牌,未来再通过"介绍上市"转板至沪深交易所上市,对VC/PE机构而言无疑又多出一条曲线退出之路,而即使不能实现沪深交易所上市,机构通过"新三板"本身也是可实现退出,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VC/PE支持企业选择于"新三板"挂牌。(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