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医药上市公司在数天内可以将8000万元变成10亿美元,可以通过一次IPO在企业内部创造上百个百万、千万富豪,可以将一家寂寂无名的中小型企业一跃而抬升至国际资本的大舞台;资本就是能生钱的钱,能通过自身的裂变繁殖使之成为富翁的阿拉丁神灯。 这就是资本的魔力,而这样的资本故事在2007年的中国医药市场俯拾皆是。 然而,财富效应的放大同时也会滋生许多负面影响,会使人们暂时忘记医药企业生存的根本——主营收入、竞争力、长期持续的发展等等。这也是资本的破坏力。我们尊重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医药企业的估值和期许,但是必须重申的是:医药企业真正价值的市场化重构并未完成,资本的逻辑并不足以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完全的风向标。 投资收益使得医药企业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但是,由此产生的业绩泡沫让投资者有了“业绩注水”、“鱼目混珠”的质疑。跨国投融资的活跃使医药行业有了一段段开放式的联姻,但联姻之后中国医药企业可以吸收些什么? 投资收益如何 伴随着年初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医药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方面,都采用了公允价值。这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一次性影响巨大,据会计师估算,最高可达40%左右。但是,这对于中国并不成熟的投资者来说,这种一性次业绩的增长,带来的则是无理由的价值重估。而投资收益成为许多医药上市公司业绩报表的主角。 据不完全统计,在医药类上市公司2007年前三季度的整体业绩中,投资收益占到了20%~30%。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公司,投资收益的比重甚至超过了一半。例如今年上半年,中西药业和吉林敖东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518.77%和869.62%,前者受益于出售所持有的部分已有上市条件的流通股,后者则受惠于参股广发证券。 在大牛市的刺激下,几乎所有的医药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参股入市的冲动,但业内分析人士警告:出售股票让一些医药上市公司暴富,但是这种利润是不可持续的,半年每股收益1元多,并不意味着一年可以收益2元。例如金陵药业、华邦制药都投入大量资金直接操作股票,从而使得主营表现平平的业绩翻红。据相关企业的介绍,是“已经拥有了专业操作团队”。 比较极端的一个情况是:A药企的三季报显示业绩增长超过500%,其主要增长来自于持有B药企的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但同时B药企又因为交叉持有A药企的股份形成大量的投资收益,这样的重复计算和不断叠加,只会使股价泡沫越吹越大。 此外,违规操作也不在少数——通过委托投资获取收益,混入主营收益。但是外部投资者对此很难有清晰的了解。当然,对于投资收益的疯狂追求显然不可持续,随着资本市场的震荡都有所收敛,到了2007年三季报,投资收益引发的“股价效用”已经在减退。 开放式联姻 9月,九州通拿到了7家境外公司共计60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据其董事局主席刘宝林介绍,7家境外公司包括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日本东邦药业、德国发展银行、荷兰发展银行、香港惠发基金、香港惠理基金和日本AI公司。7家境外投资者联合通过一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的境外公司,以增资方式向九州通投资,并占企业29.63%的股权。 这次的投资方分为三类:一为战略投资者,如东邦和伊藤,他们为公司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公司上市后他们不退出;二是基金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运作非常成熟后退出;三是银行投资者,两家银行介于上述两类投资者的中间,待公司上市后,再决定是否退出。 九州通的案例只是今年以来数十件涉及跨国投资的故事缩影。与之相类似、同样发生在流通领域的,还有欧洲著名的医药保健和美容集团联合博姿有限公司属下的联合美华有限公司与广州医药合作成立医药商业公司,且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将其上海沪中医药有限公司同日本医药流通第二大公司、医院直销第一大公司的铃谦公司合作成立上海铃谦沪中医药有限公司。 但与另外两家“借船出海”的主要目的不同的是,九州通“海外上市”目标明确:借助风投资金进入的契机,打造新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财务制度,力争3年内实现在香港上市。 这是继2002~2004年风险投资对于中国民营医药投资的高峰期之后,再次迎来的又一个波峰期。上一波高峰到2007年进入了成熟期,从而推动了今年民营药企海外上市的热潮。例如美林投资出资1500万美元占同济堂9.9%的股份,华登国际入股三生制药占10%的股份,兰馨亚洲投资武夷药业1800万美元,联想弘毅投资先声药业2640万美元。 2006年,风险投资参股的医药企业超过12家,投资金额远超往年,2007年这一数值很有可能再创新高。但VC(风投)在中国医药行业中所担当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扶助成长期”的意义,而是扮演了“上市辅导员”的角色。 风投机构对企业的盈利增长、市场规模等有较为严格的指标要求,其参股的企业都已经具有相对成熟且具备一定市场前景的技术。换句话说,这些企业一旦获得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其技术能较快走向市场,转换成生产力。几乎所有被相中的医药企业都具备在目标市场上市的潜力。这样的风投对于最需要资金支持、尚处于研发早期(也就是种子期)的药企,意义不大。 在大牛市的刺激下,几乎所有的医药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参股入市的冲动,但业内分析人士警告:出售股票让一些医药上市公司暴富,但是这种利润是不可持续的,半年每股收益1元多,并不意味着一年可以收益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