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以“中国中药第一股”的光环成功登陆纽交所的同济堂,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经复星医药旗下复星实业11次增持,令业界不由联想起其曾欲退市之举。
继两周前复星医药旗下投资公司复星实业宣布购入1.25%同济堂股份之后,日前复星医药再度发布公告称,复星实业斥资151.92万美元再度购入超过1.41%同济堂药业股份。
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复星实业共花费了1845.23万美元用于增持同济堂股份。至此,复星实业有同济堂药业股份占其总股本比例达到17.35%,成为其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单纯财务性投资?
自2008年10月16日复星实业首次出手购进于纽交所上市的同济堂股票后,随着同济堂股价一路走低,复星实业亦在不断加快收购频率。其增持后的公告声明几乎如出一辙,复星医药公告将复星实业的增持行为表述为“纯财务性投资”。然而,5个月内11次的增持令业界人士异常关注,一位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认为,复星国际在短时间内加持同济堂,其通过回购使同济堂退市的可能性非常大。
记者调查发现,在今年3月4日至23日期间,复星实业共在纽交所二级市场增持同济堂股份11次,总共增持股数为476535ADS(即在纽交所上市的美国存托股,1个单位的ADS代表4股普通股),购入价格在2.84美元至3.59美元之间不等,花费总资金共达151.92万美元。
在迄今为止的5个月当中,复星医药先后发布11次控股的复星国际增持同济堂股票的公告,而其所持有的同济堂股份也由5.37%飙升至现在的17.35%,稳稳坐上同济堂第一大流通股股东的交椅。
根据复星实业3月12日在香港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去年,复星实业连续通过二级市场分多次共斥资金1310万美元收购了同济堂药业合共12.1%的股权,这是其在医药资产投资方面的最主要动作。复星实业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对此表示,当前内地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已经相当便宜,非常适合投资。他指出:“复星实业一直看好受益于‘中国动力’的行业,尤其是与中国内需市场发展紧密关联的行业,比如医药、品牌消费品、商业连锁、新媒体、互联网应用等行业。”
“这些行业在当前下滑的经济形势中,不仅具有较强的抵御性,而且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有利于优化复星国际的资产结构。”梁信军指出:“虽然目前内地内需增长有所放缓,但相比其它国家仍然有非常好的增幅,未来复星国际将会继续加强对零售、医药及服务业的投资。”梁信军称,今年复星国际也会积极留意海内外的药业并购机会,希望目标项目回报率能在30%以上。
联袂“回归”A股?
对于平均每个月超出两次的增持同济堂之举,有业界人士认为复星实业或拟将同济堂全盘收购,然后整合其与复星旗下中药类资产,最后实现在A股上市。该人士的理由是,同济堂曾表达过退市意愿,而在具体操作受阻后,可能改与复星实业联袂走上“回归”之路。
支持上述想法的还有不少证券分析师。一位东北证券研究员指出,同济堂自登陆纽交所第一天起,股价便大幅跳水,而首发价格10美元亦远远低于当初预期的14美元。在其上市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同济堂股价创下8.30美元/股新低,市盈率(PE)仅为9.75倍。到今年3月13日,同济堂当日股价仅为3.34美元/股,相比国内医药上市公司少则30倍的市盈率,海外机构投资者给予同济堂的估值,显然使其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有机构投资者曾向记者表示,其实很多海外投资者并不了解中医药产业商业模式,因此拿同在纽交所上市的药明康德和先声药业,与同济堂相比较是不适宜的。由于中药与西药企业两者渠道与产品都不同,海外投资者更多是青睐于其熟悉的西药产业,因为其普遍都遵守巴菲特的提醒:“不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
于是,2008年3月,同济堂董事长王晓春和陈永存曾发布消息称,拟回购同济堂所有流通股。但仅仅3个月后,同济堂又撤消了回购提议,两人在声明中表示:“鉴于当前恶化的信贷市场,决定收回此项提议。”
据记者了解,复星实业目前已成同济堂的第二大股东,占其普通股的15.94%,仅次于王晓春的40%。对于复星实业未来是否有将同济堂全部资产纳入复星体系之内或是于A股上市,目前相关方面尚无公开证实确认。
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表示,集团通过多渠道融资体系的建设,目前手上有117亿现金,在危机下可以抓住更多的机会。而梁信军也从投资角度表示:“目前到海外进行融资的几率较低,而相反,内地的融资渠道则相对更加宽松、融资成本合理。”公司自去年下半年起就将投资重点从Pre-IPO转移到已上市企业,尤其加大了对在海外上市、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优秀中国企业的投资,对这些公司,复星实业预期都将进行至少3~5年的战略投资,梁信军称。(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