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成全球最早投产甲流疫苗国家
今天的《联播头条》,我们继续和大家一起,梳理刚刚过去的2009年的中国经济。2009年,除了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之外,还有一件影响全球的大事儿-----这就是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值得关注的是,在甲流肆虐的过程中,中国再次领跑世界,成为最早成功研发和注册使用甲流疫苗的国家,创造了让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中国式奇迹”。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奇迹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现在从画面中看到的这些鸡蛋可不是普通的鸡蛋,它是一种正在孵化的鸡胚,虽然看起来和一般的鸡蛋没什么不同,但所有供疫苗生产用的鸡胚,必须是已经孵化了10天的。而用鸡胚生产疫苗,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可靠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方法。那么流感疫苗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我们来看看它的主要生产程序:首先要将毒株接种于孵化10天左右的鸡胚的尿囊腔中,然后再把鸡胚放入密闭、无菌的孵化箱中,使毒株快速繁殖。3天后,收获尿囊液,用福尔马林加以灭活处理。试验合格后再进行浓缩和纯化,得到病毒原液,然后再稀释、添加佐剂,制成成品后上市。这些复杂的程序,每一个步骤都意味着要进行反复的试验和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投入。
华兰生物工作人员:“我们就在2009年4月份就投资了,进行厂房的改造,那么如果疫情真的大面积流行以后我们再进行厂房的改造那是来不及的。”
从拿到毒株到疫苗问世,仅仅用了87天的时间,中国就在全球率先研制出了甲流疫苗,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目前,中国已经生产出大约1.11亿剂甲流疫苗,保证了人民大众的健康。
2009中国 甲流疫苗研制如何创造“中国式奇迹”
从拿到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标准毒株,到甲流疫苗的问世,只用了87天的时间,这的确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而回顾我国甲流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国家药监局局长邵明立也认为我国政府的防控举措是成功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我们在面对甲流的疫情的时候我们组织全国最优秀的专家,多方面的专家来联合的进行疫苗的研制,这点在防控当中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在甲流疫苗的研发过程中,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毒株是国产疫苗进行研制的基础。6月初,我国疫苗生产企业在相继收到标准毒株后,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世卫组织承诺在7月底才能提供疫苗检测的参考品。没有参考品,企业的疫苗原液生产出来后就无法进行定量与配置。关键时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科研攻关,采用替代方法制备了相应的标准物质,建立了疫苗抗原定量检测方法,为疫苗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且出台了特殊的行政审批程序机制,同时节省了为等待世卫组织检验检定标准品所需的近一个月的时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我们这个应急的特别审批的程序,可以说程序上一步都不少,标准一点都不降,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就是程序不减,标准不降,确保这个药品的有效。”
2009中国 甲流疫情和疫苗较量一年间
的确,说起这场甲流疫情,有两个数字值得大家注意,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15日公布最新疫情通报说,截至1月10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经造成至少13554人死亡。另一个数字是,截至1月15日24时,国家药监局累计完成批签发542批次1亿0132.9万人份的甲流疫苗。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完成接种达到了6306万人。疫情在发展,疫苗的生产也在争分夺秒的进行,我们来看看这这一场疫苗和疫情的较量。
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多国接连暴发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一百余人疑似因该型流感而导致死亡。 4月26日,宣世界卫生组织布墨西哥和美国的猪流感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 4月27日,全球已确定1640人感染猪流感,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4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发出通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相关工作,建立特别审评审批专家组。 5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集中全力做好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和生产的准备; 6月3日,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家获得世卫组织提供的甲型H1N1流感毒株(抗体源)后,启动疫苗研发生产,7月9日国内10家疫苗生产企业均报送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试验用样品。为疫苗成功上市节省了1个多月的宝贵时间。 9月下旬,北京、山东等地以及军队和武警部队启动了首批疫苗的接种工作,我国成为全球最先开始甲型H1N1流感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工作的国家。截至2010年1月17日24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完成批签发542批次10132.9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630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