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医药并购市场已呈现出“迸发”态势,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整合加速势在必行,而制药、流通和外包则成为最值得关注的领域。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医药并购市场共完成41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高达310.0%;披露金额的36起并购案例涉及金额7.2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36.3%,不论并购案例数量还是并购金额都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医药行业被称为是“永远的朝阳行业”,据统计,过去十年我国药品市场总规模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6.5%,中国已成为世界医药生产大国。而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也长期困扰着行业发展,运用并购手段推动医药行业整合重组将成为我国医药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并购动因充分
医药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政策主导性。2010年以来,医药行业各类政策与工作安排陆续出台,政策导向加快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特别是医药“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鼓励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近期三部委又联合发布文件,明确了行业整合方向以及调整组织结构的具体目标,希望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整合,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同时,高投入和长周期的普遍特征也促使医药企业走向规模化和集中化。医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众多的中小型制药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巨大的研发风险。并购成为国际范围内制药企业整合的理想模式。从国外经验来看,成熟市场的医药行业集中度很高。在世界范围内,前100家全球医药企业供应着全世界的80%药品,全球前十强的制药企业已经占有国际药品市场份额的50%,而中国医药工业前十强只占有国内市场的25%。
此外,随着跨国制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制药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近年来,外企在华并购处于不断加速的进程中,这迫使国内制药企业加快并购速度,中国医药集团无论是联合抵抗还是加盟世界制药巨头提升层次,都会带来国内医药行业格局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一批优秀的医药上市公司大都受到了资本的热捧,募得大量资金。数据显示,医药上市公司在2010年三季度的期末现金总共为868.58亿元。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大多为所在领域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很强烈,并购和整合产业链的动能十足。
三大机遇
医药行业并购的机遇主要集中于制药、流通和外包三大领域内。
目前,国家正努力通过加大投入来壮大整个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生物制药安全制造标准不断提高,监管力度也逐步加大,这必将导致整个行业的政策性洗牌加速,行业的集中程度逐渐提高。随着生物制药领域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公司将目光和精力投入到了这个领域,并开始进一步发掘中国生物制药市场的巨大潜力。
而医药流通行业是连接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和下游零售终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药品流通市场已比较成熟,批发环节的集中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特征比较明显。从全球市场来看,美国、日本等医药大国都历经10年的并购整合,从而提高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前几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看,我国的医药商业行业的集中度正在稳步提高。预计未来10 年我国医药流通市场将步入快速的整合阶段,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升。
医药外包行业在我国相对年轻但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已经上升到约2.60亿美元,较之2005年2500万美元的市场足足增长了10余倍,预计2010年可增长至4.30亿美元。不难看出,制药工业正在加速减少传统的内部研发力量,增加研发外包的比例。对中国本土的外包企业来说,通过并购实现纵向一体化,既能通过收购一步到位,也可基于自身成长延长产业链。同时,我国的医药外包还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亦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已形成相关产业集群。此外,创投资本也对其青睐有加,如启明创投投资于泰格,以及华平、泛大西洋资本、富达亚洲和富达生物等基金先后投资于药明康德。
不过,在医药行业整合加速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整合风险,包括政策监管的不确定性,以及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估值时缺乏对整体价值的合理评价而导致的价格偏差风险。此外,企业间并购完成后能否顺利整合双方企业文化和业务资源等方面也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