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正在搅动资本市场,12月1日四只生物概念股涨停,而其中的兰生股份(600826)从10月下旬以来一路大涨,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涨幅超50%,原因很简单,它握有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国健)15.18%的股权。中信国健是谁,先看看它傲人的财报吧,中信国健2010年的营业收入达4亿元,净利润接近2亿元,同比增长118%,过去两年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117%,而这只是一家成立仅仅9年的公司,还未上市,之所以如此,只因为它是一家血统纯正的生物医药公司。
中信国健“钱景”看好
中信国健上市的产品只有益赛普和健尼哌,只靠这两个产品,就取得了前面傲人的成绩。这两个产品都属于生物抗体药物。益赛普是我国首个研发成功并上市的抗体类新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益赛普2005年底上市,是“863”计划中生物技术领域第一个产业化的单克隆类药物,益赛普于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009年获第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
益赛普是由郭亚军博士领导他的团队负责研发成功的。郭亚军,工程兵出身,后被部队推荐上大学,1974年进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学习,师从吴孟超院士、刘新垣院士,1989年赴美深造,4年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1994年回国,1998年创业,创立上海张江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注册资金300万元。2000年1月31日,上海兰生集团投资1.2亿元,成立上海兰生国健药业有限公司。一年之后,香港中信泰富与兰生国健联手,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86亿元,其中上海兰生国健药业有限公司以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及部分现金合计人民币3.36亿元投资入股,占注册资本49%。
由于生物创新药的研发投入非常巨大,对已有的生物专利药进行仿制成为现实之选,益赛普也是生物仿制药,但郭亚军在研发益赛普之前还是做出了卓著的原创性成果,1994年2月,正在美国留学的他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原创性论文,1997年,他主持的人体识别肿瘤细胞疫苗在德国一期人体临床试验获得成功,该课题的学术论文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在国际上赢得了“当今最有前途和实用价值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四大经典肿瘤疫苗制备方法之一”两项美誉。经8年研究,于2005年11月“益赛普”大功告成,而这一切正是源于郭亚军原创性的研究,不过虽然郭亚军有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益赛普并不是一类新药,而是仿制生物药。
东海证券的分析师李伟志估计,如果中信国健今年上市,而且今年能获得4亿元净利润的话,按60倍的PE估值来计算,中信国健上市后市值会接近或者超过250亿元。
门槛高利润也高
郭亚军的团队之所以寻求资本注入,是因为生物制剂的研发、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兰生集团的投资主要用于临床实验领域,建立中试环节,这是中信国健成功的关键所在,国内自身建有中试平台的生物制药企业非常少见,很多企业一般是先从研究所购买一个项目,当产品产业化时,再反过来进入中试等环节,由于中试环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很多药企被迫止步于中试环节之前。
生物制药研发直至产业化的过程充满风险,淘汰率极高,海王生物、上海赛达生物等企业先后在生物制药上遭受重挫,同是海归创业的泽生科技的周东明从2000年开始创业,先后投入已超2亿元,但离成功仍然遥遥无期。
2011年11月25日,由生物谷主办的“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一大批国内生物制药的权威专家和生产商出席会议。具有生物医药生产经验的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董健指出,生物仿制药的研发需要1亿美元,一条生产线需要2亿美元。但正是生物仿制药的高投入以及生物仿制药研发的不确定性,自然加大了生物仿制药的进入壁垒。
与会的中信证券首席医药分析师周锐指出,化学仿制药在专利到期后获得利润会快速下降,而生物仿制药在专利到期后却下降缓慢。譬如化学原料药辛伐他汀2003年在英国专利到期后的两年内,化学仿制药价格下降到原研药的10%;化学原料药氨氯地平2004年在德国专利到期后,12 个月内,仿制药价格下降到原研药的40%,取得了40%的市场,35 个月后,仿制药价格下降到10%,取得了60%的市场份额。而山德士依诺肝素生物仿制药价格在一年内只下降到原研药的70%,取得了美国市场近50%的市场份额;促红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欧洲上市3 年后,平均价格只下降到原研药70%以上。
原美国FDA资深药物审评专家、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龚兆龙在会上也指出:“化学仿制药研发需3—5年,研发费用为100万—500万美元,平均价格下降25%~80%;生物仿制药研发需8—10年,研发费用1亿—2亿美元,平均价格下降10%~30%。”
不过生物仿制药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中信国健的益赛普的成功背后就有上海市政府针对新药研发的政策扶持,在益赛普成功上市之初就赶上了上海市医保目录扩容,顺利进入医保目录。中信国健的公开资料显示,上市的第一年就取得了6000万元的销售额。龚兆龙指出:“有政府的支持,企业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同时有市场利益的驱动,新药才会成功,消费者才可以节省大量开支。”
生物仿制药的春天
生物制药一直承载着人们技术创新的希望,近日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表示,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年增长率高达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生物产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同时规划指出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目标是: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研究员李向明指出化学药物的研发,由于构效关系优化,临床前后期的研究审批等过程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虽然生物制药研发成本较高,但有很多新领域的应用,所有正成为医药研发的热点。
2007年全球生物医药的年销售额已超过750亿美元,有22支生物医药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在2010年,生物医药的销售额已达1400亿美元,占全球药品市场的16%。预计2020年,生物医药在全球药品销售中的比重将超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