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但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在中国。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已超过500亿元。今后5年内,每年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4%左右,而高端医疗设备销售更会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谁能占据中国市场,谁就能赢得未来。为此,一批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已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蚕食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另一方面,其高价操纵市场,破坏我国医疗体系,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不平等待遇让国产货失语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确是一块大“蛋糕”,但国内企业分到的却不多,特别是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几乎为洋货所垄断。
据调查,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上,CT市场80%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巨头瓜分;超声仪器中国企业仅占有1/10份额;检验仪器近八成被外商把持;国产磁共振设备大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虽然销售量达到了40%,但销售额只占10%。另外,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
在世界著名医疗器械制造商中,美国的强生、GE、柯达、惠普,德国的西门子,荷兰的飞利浦,日本的欧姆龙、日立、东芝都已进入到中国市场并在各自的领域占据了优势地位,有些甚至在华投资设厂。特别是GE,其2003年在中国的产值超过了10亿美元。 然而,尽管目前国内注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近6,000家,但其中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不足20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只有东软、迈瑞、安科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产品也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种类上,与外资企业相比,整体水平还相差很远。
分析人士认为,外商之所以能够把持医疗器械高端市场,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跟不上。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有赖于生物材料、计算机等新兴工业的发展,而我国在这些方面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现行的政策导向也帮了跨国公司的大忙。
医疗服务收费不平等的价格政策是国内厂商最为不满的地方。有关部门在制定医疗设备使用收费标准时忽视了技术性能,而笼统地规定国产医疗器械收费应低于同类进口产品(一般相差1.5倍至3倍)。尽管进口医疗器械价格昂贵,但是由于医疗服务收费也昂贵,因此高投入后会有高回报,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已经商业化的医院来说,无疑会将医院的采购行为首先指向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某些国产医疗器械的品质达到甚至超过了进口品牌的水平,医院也不太愿意购买国货。
进口税收政策也是洋货占据优势的一个原因。由于国家规定,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的进口医疗器械可免征进口关税及增值税,购买国内产品则没有这一优待。因此,许多医院和经营性机构纷纷打着“教学科研"的旗号进口这类医疗器械,而不愿买国产货。
深圳迈瑞董事长徐航表示,进口医疗器械厂家卖一台就想赚足钱。任何一件产品,如果没有国内厂家参与竞争,进口货的价格就降不下来。而国产医疗器械价格之所以这么低,是由于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对电子工业采取的价格政策。
由于价格落差的存在,进口产品利用高利润操纵市场,越做越滋润;而国产厂商由于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连起码的研发经费都很紧张,就更别说与进口器械厂商去用重金疏通关系了。
高价洋货催生医院腐败
江苏某医用仪器厂负责人杨女士说,该厂生产的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是同类器械中的优质产品,很多国家级医疗先进单位都选用这一产品。然而,在一次全国范围的公开医疗器械招标活动中,中标者却是进口产品。据称,这些进口产品既不是知名品牌,也尚未听说国内有哪一家医院试用过,而且价格高出国产医疗器械1倍左右。
据悉,同这次招标一样,在许多招标活动中,进口产品都受到了超乎寻常的青睐,甚至一些重大项目干脆直接规定只能使用进口产品。
事实上,《招投标法》规定应当优先选用国产品牌,而现行医疗器械招标的普遍做法已违背了这一精神。在印度、韩国等国家,都是首先保护自己的产品,即使一些先进的仪器本国没有,也要优先采用OEM的方式生产。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国产设备哪怕比进口设备贵10%,政府也要求优先选用国产品牌。
一些医院为了吸引患者就诊,引进世界一流的设备成了其实力最有说服力的例证。而国外很多企业在实现本地化生产上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样就给经销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一个进口心脏支架,报关价仅为700美元,到经销商手中却变成了9,000元人民币,到了医院价格则达到18,000元。这些费用自然就转嫁到了患者的身上。
卫生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那种高价操纵市场的营销方式,完全是在破坏我们的医疗体系,蚕食民族医疗器械产业。这些进口医疗器械带来的高昂检验费用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过去花1万元看病,可能有8,000元买了药,但现在这1万元的费用中可能有8,000元用在各种各样的检查上。患者医疗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由过去的药价为主正变成以医疗检查费用为主。而医院配置了高技术的医疗设备后,为了收回成本,往往会动员患者多做检查。而患者在相信医生的前提下,往往是被动消费。
因此,患者在为医院医疗器械买单的同时,也为医疗器械采购过程中的腐败买了单。一位医疗器械代理商透露,医院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采购过程中的“回扣"之风已经成了这一行业的潜规则。近两年很多医院实行了招标采购,生意没有前几年那么好做了,但是利润还是很高,操作空间还很大。医疗器械公司或代理商与厂家签订的合作协议,有的毛利高达60%,有的甚至达到70%至80%之多。尤其是一些进口的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其价格更是翻倍增长。如骨科用的X射线机,同品质国产货仅20多万元,进口的则要70万元左右;核磁共振国内同类产品价格要比国外品牌低100多万元。
在寡头操纵市场过程中,购销腐败在无形之中滋生着。据一位国外医疗器械代理商透露,他们是某区域的代理,因为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有大笔经费用于对行业主管部门及医院权势人物的公关。与医院院长和设备科的关系要搞好,经他们同意后,让医院临床科室申请要求购买,然后医院向卫生局等部门打出采购报告和预算,经审批同意后拨款招标采购。至于招标中能否中标,大家则心照不宣。设备选型所采用的技术指标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命运,借口缺乏某项并不重要的技术指标,可以让其他企业失去竞标资格。而很多招标的技术参数其实就是为某家企业量身定做的,这是公开的秘密。代理商给医院相关负责人的“回扣”,一般是医疗器械价格的20%至25%不等,代理商在招标报价时会将这20%的回扣计入成本。
医械采购管理办法将出台
一条最新消息是,卫生部近日将联合财政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的管理办法》,这一办法的出台将是惩治医疗设备流通领域腐败的一剂猛药,对平抑医疗价格、降低医疗成本将起到重要作用。卫生部希望这个管理办法能在年底之前出台,同时更高级别的管理条例也正在继续起草和上报之中。
有关人士指出,这个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办法主要针对的是医疗设备的价格,首要目的是规范市场、降低价格。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就是实行的计划管理。对于100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要根据各医院的特点和设备用途,提出不同的选型指标,并不是每家医院都需要高精尖设备,不同的医院需求不同。比如,磁共振就有3个档次,高档产品主要用于科研和一些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教学;临床应用型,用于一般省级医院临床检验;还有一种经济适用型,可满足一般医院检验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需要。
据了解,除了在集中采购中提出选型指标外,管理办法最主要的手段还是降低诊疗收费标准,用行政手段带动市场杠杆。治疗费用的降低必然会逼着医院降低成本,在采购时寻求更好的性价比,而非盲目采购高精尖设备。另外,还能限制医院的设备配置,让医院的设备满负荷运作,使医院自然减少一些患者并不需要的检查。
来源:共好集团《市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