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招标制度以来,以“招标”、“集中采购”名义发生的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圈钱行为越演越烈,许多企业陷入“不投标马上死”,“投标、中标后也要死”的境地。这种情况已经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
12月6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当天发改委召开的一个医疗器械招标协调会上,痛斥医疗器械招标制度之混乱。当他得知一些招标代理公司为了让企业同意交纳高额招标费,竟然给中标医疗器械企业的代理费打折,愤然表示,“这不是农贸市场卖萝卜、青菜。”
此语一出,举座皆惊。此次会议召开的导火索是在今年中央省属驻穗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中,众多企业不肯向负责招标的元正招标采购有限公司交纳高额的代理费,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亲自出面协调。
而据记者调查,由于医疗器械招标代理费过高以及招标过程中无法完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企业和招标代理公司的争论不断,2004年以来,医疗器械招标制度已有全面混乱之势。
招标公司索要高价
今年10月,元正招标采购有限公司向中标企业发出了高额交费通知单。该公司具体负责此次中央省属驻穗40家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
7家企业按元正要求需交纳的招标代理费多则近300万元,少则十几万元。其中一家企业的2005年销售额为450万元,本次代理费要交纳290多万元,甚至出现2005年销售额为23万元,可是代理费竟然要缴纳26万多元的奇事。
国家计委2002年颁布的1980号文件规定的服务型招标代理费率最高为1.5%,如果照此计算,“元正费率是该法定最高限额的十倍至数十倍”。
此次元正和医疗器械竞标企业矛盾激化的原因是执行了新的招标收费标准。今年6月之后,企业们相继收到招标公司的通知,规定新收费标准按照单个中标品种进行收费,其中包含五种中标价格,收取的代理服务费从350元到2800元不等。
这些企业研读招标公司通知时发现其中另有玄虚:依据一家招标公司根据新标准发布的招标分类目录,人工关节有84种,脊柱82种,钢板70种,螺钉25种,髓内钉32种,而且细分到“不能再分”的程度。企业认为,采取这种招标形式,导致了招标的区域越划越小,中标的企业越来越多,产品的品种、规格和型号分得越来越细,最终企业交纳的招标费用越来越高。
今年6月20日,45家企业联名给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上书。他们认为,如果全部按此招标收费,仅一个省企业就要承担上千万元招标费,假如全国都按此招标收费,企业就要承担上亿元招标费。
12月19日,有关管理部门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制定文件的初衷是降低投标企业要交纳的招标代理费用。
不过,该部门没有料到的是,当元正公司发出高额招标代理费通知单之后,企业与代理公司的矛盾开始进一步激化。
11月初,中标器械企业相继收到通知,通知称,“对无故放弃中标品种和不按时缴交招标代理服务费的投标企业,该企业两年内不得在中央省属驻穗医疗机构范围内销售和投标”。
这无异于一技绝杀。
11月21日,在单个企业无法“谈判”的情况下,中国价格协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相关人员再次向有关部门汇报协调。
据了解,在此次协调会议中,有关管理部门表示,元正最近向其汇报发出中标通知书总的交款额为680万元。但当时参加会议的8个企业代表随即向该部门反映,仅他们8家公司,元正要求的交费金额已经达到1000万元。
招标乱局
国内的医疗器械招标最早源于八省市招标,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采购行为,减轻患者不合理医药费用负担”。
2004年8月,卫生部决定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重庆等八省市119家医疗机构进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工作。
中国美国商会医疗器械组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八省市招标中,卫生部征求了大量意见,包括怎么分类、产品是不是合格等。
2005年1月底,卫生部在八省市试点工作结束,卫生部称,列入集中采购目录的三类产品成交候选品种和集中采购前的市场平均价比较,价格平均降低26.51%。
不过,医疗器械企业认为,实施招标制度以来,以“招标”、“集中采购”名义发生的向医疗器械企业圈钱的行为越演越烈,许多企业陷入“不投标马上死”,“投标、中标后也要死”的境地。
根据一家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该公司直接参与了41次招标,支付押金75万元,预计交易费50万元,不能收回的押金11万元。其中相当部分的押金没有收据和发票,还有很多的招标到期后,中介公司不和公司结算,甚至中介公司本身也消失了。记者根据该企业提供的票据统计,发现9处显示“无收据无发票”,金额几万元不等。
该企业认为,现在招标已经开始由医院直接招标演变成委托中介机构招标,并且招标蔓延到省级以下的县级地区,重复收费。
目前,企业中标以后缴纳的费用五花八门。
厦门海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驻福州办事处在今年6月20日发布的通知书中,直接写明在缴纳中标服务费的同时再缴纳履约保证金一万元。除了履约保证金以外,全国各地还有预收服务费、质保金、廉政保证金、骨科风险基金等各种收费名目,这些收费都是以万元计。
今年7月,北京一家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总经理告诉记者,她在某地看到一个国产的脊椎钢板的中标价格竟然近万元,实际上进口的钢板才6000元到8000元。“如果国产的真达到这个水平也好。”
除此之外,中标的有时甚至是一些企业根本不常生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