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价方法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多种慢性肝病病程中,通常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纤维化,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肝硬化。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基于肝脏活检的病理标准,尚无可靠的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像学方法。因此,运用高场强MRI功能成像技术对肝纤维化程度做出定量分析和诊断,是目前肝脏MRI研究的热点,这在ECR 2007会议上有多篇报告。最近用于评价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功能MRI技术有弥散加权成像(DWI)、31磷波谱(31P MRS)、弹性成像等,以下就上述技术评价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利用31P MRS评价肝纤维化 31P MRS是一种研究活体肝脏细胞与磷有关的能量代谢和生化指标变化的非侵入检查方法。 Bagnenko等利用此技术检测了71例肝脏弥漫性病变患者,结果发现肝炎组磷酸单酯(PME)含量高于正常组,肝硬化组PME高于肝炎组;而肝炎组磷酸双酯(PDE)低于正常组,肝硬化组PDE低于肝炎组。Song和Wu等利用3.0 T MRI研究肝纤维化的病理分期与肝脏31P MRS的相关性。研究纳入慢性病毒性肝炎31例和18名正常对照者,用肝脏31P MRS扫描,计算肝脏各种磷化合物的半定量含量。肝炎患者均由肝穿活检获得病理标本(病理诊断根据炎症分级由轻到重分为G1~G4期,纤维化分期从无纤维化到肝硬化分为S0~S4期),并与磷化合物的含量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发现PME、PDE、PME/PDE的比值在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ME和PME/PDE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成正比,PDE与之成反比。以PME/PDE为界值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分级分期,诊断敏感性在80%以上,特异性为42.9%~72.7%。PME/PDE随肝炎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反映了肝脏合成代谢增加、分解代谢减少的生化基础。 利用DWI评价肝纤维化 肝硬化时由于肝内纤维增生,引起水分子扩散受限,且随硬化程度增加受限更明显,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一般较正常肝实质为低。 Song和Yang等纳入35例接受肝穿刺活检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名正常人行肝脏DWI比较,b值分别取100、400、600、800 s/mm2,选择肝右叶肝穿活检区域作为感兴趣区,测ADC,比较纤维化各分期的ADC值。结果b值为800 s/mm2时,纤维化患者(S1~S4)和无纤维化者(S0)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纤维化低级别(S1+S2)和高级别(S3+S4)的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高b值的DWI对肝纤维化评价更有意义,病变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越重,ADC值的下降越显著。 Mannelli 等利用1.5T MR设备对30名正常人、25例慢性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行DWI检查,并通过3D后处理软件选择全肝实质计算ADC值,与其他只选择感兴趣区计算ADC值的研究比较,减少了抽样误差。结果发现正常组与病例组(包括肝炎和肝硬化)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研究也支持ADC值与肝纤维化病理严重程度成反比的观点,但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的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利用弹性成像评价肝纤维化 肝脏纤维化过程将改变肝实质的顺应性,MR弹性成像是一种反映肝实质顺应性的无创方法, Huwart等用1.5T MR设备对88例慢性肝病患者行MR弹性成像,与病理分期对照研究,并利用ROC曲线比较此方法与门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结果MR弹性成像曲线下面积较大,表明其诊断价值较高,并提出肝脏弹性测定值分别为2.5 kPa、3.1 kPa和4.3 kPa时,可作为S2~S4分期的界值。 功能性MRI评价肝纤维化的现状和展望 以上研究表明,MRI功能成像不仅能直接反映肝细胞的生化代谢、水分子弥散运动及弹性状况,做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而且功能MRI获得的定量指标与临床常用的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标准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定量评价肝纤维化程度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有望取代有创的病理活检。不足之处在于不同的肝纤维化级别之间MRI指标有重叠;感兴趣区的准确定位还需完善;由于扫描技术和后处理软件的不同,各家研究结果尚不一致,缺乏可比性。因此,可作肝纤维化评价的MRI功能成像技术虽多,但尚无一种技术具有满意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