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是一国的根本。当新中国的成立告别了我们使用“盘尼西林”(青霉素的音译名称,解放前常用)的窘境之时,我国医药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在数量上我们已经占据优势,但在质量上却差强人意。好药就需要好设备来制造。但是我国制药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却实在堪忧,低水平、无序竞争几乎成为行业标版。
我国制药设备生产规模
我国目前已有千余个专业制药机械厂,销售额达到10亿元。前些年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的GMP认证使大量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为制药机械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2002年和2003年是我国制药机械销售增长的“黄金”时期,到2004年,企业的数量由原先的300家发展到千余家。然而,随着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告一段落,千余家制药机械企业与全国500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形成了1000:5000的态势,供大于求,成为内需现状。各制药设备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求商机。
在千余家制药机械企业中,除了少数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实力不强,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科研开发的深度不够。就其规模而言,年产值达到几千万元以上的制药机械企业屈指可数。
制药设备在制药生产中的重要性
制药设备直接与药品、半成品和原辅料接触,是造成药品生产差错和污染的重要因素。国内外都有报道,安瓿、西林瓶、输液瓶经超声波洗涤后,表皮疏松易碎,受药液长期浸泡,容易脱落微粒。而这些现象很难用肉眼检查,因为眼睛所能看到的微粒至少在50微米以上,而人体微血管细的只有几微米,许多未被检测到的微粒会堵塞血管,造成血栓;再如用于固体口服制剂的粉碎、制粒、混合、压片、包衣等设备很多还不是316钢,这些设备的、焊接粗糙,焊缝光洁度差,通过与物料的磨擦,磨屑就会混入药物中;至于带有传动装置的设备,由于密封不严,造成机械磨损和润滑油渗漏而污染药物的现象也不为少数。
我国制药设备行业发展的三大瓶颈
1.低水平复制,同质化严重
由于制药设备技术含量不高,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在我国对制药企业进行GMP认证的时候,制药企业对设备需求大量上扬,使得中小设备企业一夜之间千军齐发。由于多数企业起步低,以仿制国外设备为主,在技术上不求甚高,导致同一产品复制现象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技术水平。
以干燥设备为例,国产的干燥设备绝大多数是供应国内市场,很少出口到国外,即使偶尔出口售价也不可观。虽然我国有众多的干燥设备厂,但这些厂主要集中在几个地域里。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干燥设备便于仿制,几十家甚至近百家生产同一个机型。造成你能做我也能做,你不能做我也不能做。各家的说明书、宣传资料如出一辙,内容惊人地相似,专利产品更是凤毛翎角,造成各厂家无特色产品。众多干燥设备厂生产同一个机型,结果是价格的比拼,成交时不是以设备的技术含量为后盾,而是以价格低廉取胜。众所周知,干燥设备是以单件设计和单件生产。每一台设备都有一定的智力投入,脑力劳动伴随干燥设备制造的全过程。但是,在与厂家经济谈判中,设备的价格中几乎没有技术含量一项,这就意味着把干燥设备完全等同于一般的通用设备。但是,干燥设备制造厂家所承担的风险远大于其它设备。使干燥设备生产厂家无经济积累,也就没有技术开发费用,近几十年无新机型出现也就不难想象了。另一方,此前技术保护不利也是开发者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干燥设备无名牌产品,开发者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一但新机型推向市场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有一批仿制品出现,新一轮价格竞争重新开始。
2.耐久性差,配套设备缺乏,外观效果差
现代工业化生产讲究的就是连续生产和大批量生产,这样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然而,由于行业竞争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很多制药设备企业的产品在耐久性上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一些在国内的跨国制药巨头的药厂,他们在采购的时候基本不考虑国产设备,其原因就是在于设备耐久性太差。虽然国产设备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从长期使用上看,药厂使用进口设备,效率高、质量好,成本收回不比国产货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