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时域加窗法
从刺激开始算起约经过5ms的时间伪迹就可以基本消失,而TEOAEs有3~5ms的潜伏期。由于从刺激开始算起0~2.5ms主要是伪迹成分,常常把这段时域内的信号设为0;而2.5~5.1ms时域内为TEOAEs与伪迹共存区域,随着时间的增加,伪迹成分逐渐减少而TEOAEs的成分逐渐增多。在5.1~20ms时段主要是TEOAEs,因为此时域窗选择为余弦上升或下降的矩形窗,余弦上升或下降时间一般为2.5ms或2.6ms。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将刺激伪迹很干净地去除,且方法简单,但TEOAEs中部分短潜伏期的成分(一般为高频成分)也同时被去掉了。
3.2 非线性差分平均法
非线性差分平均(DNRL)又称之为“导出的分线性响应”。其基本原理是把采集波x(t)表示成反射波R(t)和耳声发射波OAEs(t)的叠加:
x(t)=R(t)+OAEs(t)
假设反射波R(t)主要是线性成分,它与刺激声强度成正比增加;而OAEs(t)在适当的刺激强度范围内呈饱和特性,它基本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加,即具有非线性特点。因此,把相邻4次刺激记录作为一组,其中后3次刺激强度和极性相同,第1次刺激强度是后3次的3倍且极性相反,最后取4次记录累加平均,则有:
把所得结果加大一倍便是所要的OAEs(t)波形。DNLR方法的突出优点是当刺激声强度较大时,即TEOAEs表现为较强的饱和非线性时,可以有效地去除伪迹。但是,它也存在以下2个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