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医疗纠纷,引出对重庆最大的一家医院使用伪劣医疗器械的质疑
重庆市民方向明决定继续“维权”。
他“维权”的对象是号称“重庆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重医大附一院)。方向明称,该院曾把一种名为“髓内分叉固定器”(又名“分叉针”)的器械安装在自己腿内,一年后折断,导致其左腿扭曲变形,比右腿短了数厘米。
他还表示,医院不能提供这种针的生产许可证、鉴定批准号、产品合格证,长期隐瞒该针的伪劣医疗器械身份。
对于“分叉针”是否属于伪劣医疗器械,重庆和北京两地机构作出的司法鉴定结果截然相反。对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医院间的诊断结果也互相“打架”,最大测量结果相差近3倍。
重医大附一院坚决否认患者的质疑。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的数次采访要求中,院方没有提供“分叉针”的《生产准许证》和“鉴定批准号”等关键信息。4月19日,记者试图进一步了解情况时,该院宣传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反问:“现在全国人民都忙着抗震救灾,你现在来问这个事是什么意思?”
争议“分叉针”
受到质疑的“分叉针”是重医大附一院自行发明的一种内固定医疗器械。医院的官方网站上,注明该院为“重庆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医院”,也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1996年,方向明因左股骨骨折,到重医大附一院就诊。医院在他的左股骨里安上了“分叉针”进行内固定。不到一年,这根“针”在他体内断了,留下一截长达10厘米的残体。
“‘分叉针’断了后,重医大附一院给我作了鉴定,”方向明说,“结果是左股骨缩短5厘米,弯曲15度以上,功能严重障碍。”该院在1999年出具的医疗鉴定书证实了这一说法。
方向明被定为二级伤残,后不能胜任原来在空压厂的锯工工作并下岗。由于重医大附一院向其告知,断针留在体内有一定固定作用,可以不用取出,方向明接受了这一说法,这根针长期留在了体内。
数年后,方向明感觉左腿疼痛剧烈,行走困难,“站不到几分钟就疼得很,实在受不了了”。2007年,他先后在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坪医院、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检查,发现左腿“畸形愈合”,必须立即手术,取出断针,截骨矫形,否则病情可能恶化。
一位曾为其诊疗的医生在要求匿名的前提下告诉本刊记者,所谓“畸形愈合”,可以是长度上的畸形,也可以是角度上的畸形,而方向明两者都有。
得知身体存在严重伤害后,方向明去找重医大附一院“讨说法”。院方态度强硬,坚称“分叉针”是合格正规产品,自身的诊疗行为不存在过错,双方僵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