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支架时代他亏损;药物支架时代,他现在年利润3、5个亿,而市场规模将有4、5倍乃至更高的增幅;未来的可降解支架时代,他能成为全球领先的一流企业吗?
9月15日中午11点,乐普医疗董秘李国强的手机还在响个不停,电话都来自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李国强在电话里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机构的朋友:真没有发生什么,就是公布了海外战略的最新进展。
就在半个小时前,乐普医疗一度上涨9%,原因在于乐普医疗发布了一条公告。公告称:乐普医疗及全资子公司共9项产品取得CE认证证书,另有4项CE认证申报待批,目前已在14个国家建立了代理体制。
机构投资者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在整个创业板,乐普医疗是最值得长期关注的公司之一。“虽然现价很贵,但是隔三差五的还会看一下,创业板好标的太少了。”上海一位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说。
这样的心态表现在股价上就是乐普的市值远远超过一般的主板公司。以9月15日收盘价来计,乐普市值已达230亿。“从发行到上市,市场估值基本上超出了我们最早的判断。我们尊重市场的评价,但公司的压力增加了,现在公司业绩上涨,股价相对平稳,比去年更趋于合理。”李国强说。
今年上半年报,乐普医疗主营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36%;营业利润2.41亿元,同比增长44%。而其中支架业务仍然是增长的最大动力。实际上,回首乐普医疗的成长史,2005年底面世的药物支架一直是公司高速增长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上,乐普初步构建了以支架业务为基础的心脏介入医疗产业链,而这很可能引领乐普走向千亿市值之路。
创新要及时
“没有药物支架,乐普就翻不了身。”李国强说。
这要回到2003年,当时乐普面临两个选择,增资或是罢手。公司大股东725所向自己的大股东中船集团报告了这件事,并希望能够获得增资。李国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乐普,他的身份是中船投资的总经理。
早在1999年7月,乐普成立刚1个月,首批裸支架就已开发成功,并于第二年年底获得注册证。在完成将无形资产出资转化成裸支架产品后,提供技术的蒲忠杰(现为公司总经理)退出公司,既不任职,也不领薪,运营完全由725所负责,这在当时国企辅业的管理中也是常见的模式。但裸支架的销售并不成功,连续亏损4年,与此同时,强生等公司的新一代药物支架开始面世,比乐普早一年创立的上海微创也已在国内开始相关研发。
此时,刚刚进入乐普的李国强见到了蒲忠杰。李国强至今仍记得见面地点是在友谊宾馆一层咖啡厅,当时他从蒲忠杰口中得知其已开始药物支架的初期研发工作,这给后来大股东的增资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增资的条件之一,蒲忠杰回到乐普,负责药物支架的研发及经营管理工作。
“有市场、有技术就一定能翻盘,但一定要抓住时机。”李国强如此解释当时大股东选择增资的原因。
这里需要一段科普说明,药物支架通常有2种,一种是雷帕霉素药物支架,一种是紫杉醇药物支架。当时强生及微创生产研发的都是雷帕霉素药物支架,但2003年时,雷帕霉素在国内尚未通过药物注册,因而蒲忠杰选择了紫杉醇药物支架研发。
2004年,上海微创的雷帕霉素药物支架注册证忽然获批,这给乐普当头一棒。乐普的创新能力遭到质疑,压力随之而来,中船投资要求乐普“2005年必须拿到药物支架注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