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服装(smart/intelligentclothing)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它的理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的“可穿戴计算机”,由于小型化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可以将原来安装在背包中的沉重的计算机系统植入眼镜或衣服中,并通过互联网技术从系统中获取信息。最早的智能服装在1993年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智能服装结合了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纺织科学及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两大类方法来实现自身的智能化:一类是运用智能服装材料,包括形状记忆材料、相变材料、变色材料和刺激—反应水凝胶等;第二类是将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引入人们日常穿着的服装中,包括应用导电材料、柔性传感器、无线通讯技术和电源等。
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而且智能服装具有探测人体生理参数的极大潜能,因此智能服装在健康监护领域的研究应用也成了近年的重点。本文将简要介绍智能服装在健康监护领域的研究。
1 设计核心问题
智能服装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受到各种数字传感设备以及人体工程学的限制和引导。设计者首先必须认识到它们与一般医疗器械的不同:
(1)智能服装需要被病人穿戴在身上;
(2)它们往往需要与穿着者发生作用才可以进行各种操作;
(3)它们常常在变化的环境中工作,而且该环境体系很难得到控制。
但这些差异也为智能服装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意义,并促使研究者进一步考虑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生理信息的获取—传感器
传感器可以用来监护生理环境及其变化。健康监护用智能服装主要使用了医学传感器和周边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