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有研究对获得信号的无线远程传输进行了探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传感器检测到的生理信号统一输入一个信息网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医生远程监护病人,及时地了解到康复中病人的健康状况,并做出准确地判断;还能解决病人使用PDA进行信号处理单元的不便之处。如图5所示,生理参数的无线传播方式主要有射频电磁波、红外光和声波三种,其中射频电磁波最常用。基于射频电波的无线数据传播主要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广域网采用卫星通信、GSM、CDMA等,而局域网多采用蓝牙、超宽带、IEEE802.11/a/b/g等。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无线传输系统有哈佛大学的CodeBlue系统,法国CENS研究机构的MARSIAN项目,NASA阿莫斯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联合开发的LifeGuard系统等等。
信号处理过程的第一步是将传感器获得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整个过程需要符合采样定理,而且实时测量需要时间标记和测量同步,以满足A/D转换器不同采样率的要求。第二个阶段是信息转换或预处理阶段,在该阶段多余无用的信息被过滤掉,而有用的信息被提取和保留,如噪声过滤和失真校正等。第三个阶段是参数选择或特征抽取阶段,在这个阶段,信号某些特性,如识别、预测和推断生理状态的辨别能力,将会得到评价。特征值的提取能提供重要的生理信息如呼吸频率、心律等等。最后是分类阶段,获得的信号参数可以用来指导信号分类,以判断各种症状的类型及康复的程度等等。我国台湾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生理参数检测系统e-Texture,可以用来检测心电、体温、以及穿着者是否摔倒等情况。在心电信号处理过程中,系统先抽取了所检测信号的特征,与此同时,正常ECG和被检测ECG波形的相关系数被用来评价被测者心跳是否正常。如果检测的心跳波形与心室早期收缩(PVC)相似度高,则系统就判断为PVC;如果检测的心跳波形与正常心跳波形相似,则系统会初步判断是正常或者心房早期收缩(APC),这是因为APC 与正常波形相似,所以系统还需进一步分析RR间期的时间是否正常。如果时间正常,则系统就会判断心跳正常,否则就判断为APC。每隔5s,系统将取一次样,然后重复该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