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就怕身体出状况的年代。人们什么都可能有,就怕有病,一些人一旦得了病,心一急,便成了乱投医者,给一些不法分子创造了很大的行骗空间。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边是消费者四处奔波求医问药,另一边是违法医药广告等骗术,却让消费者少了防备,有些消费者甚至还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些“专业指导”看病吃药,贻误病情。
曾经布点在城市各个社区的身着白大褂、耳挂听诊器的“伪医疗工作者”,他们的挂着义务行医,实为假药行骗的方式在职能部门打击、媒体的曝光下,因失去市场而渐渐减少,有关部门提醒,现在更新的更加张狂的医药骗术已出现,并以更大的危害性侵入不知内情的人们,主要目标是有了急病乱投医的人群。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一项调查让人触目惊心,2008年全国消费者协会系统受理医药类消费者投诉10897件,其中绝大部分为通过免费义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等途径购买药品,因轻信广告宣传中无效退款、包治或多少疗程后治愈等承诺而上当受骗,其中95%以上的消费者投诉找不到经营者。为此,专家提醒消费者,有病就医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科学的手段检查病情、严格遵医嘱用药治疗。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目前医药类广告存在的主要骗术有四种:
一是通过举办健康讲座、产品推介、新产品上市、医学教育等种种名义进行的所谓“公益活动”“免费义诊”“老年健康教育”“迎接XX召开”等各种形式活动推销药品,组织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参与,在会议或活动之后通过送货上门、建立专家联系卡,提供终身免费健康医疗咨询,并声称“无效退款”等作诱饵,向参与活动的每位消费者推销几千元的药品,一旦消费者觉得疗效不好,没有达到预期宣传的效果时,很难找到经营者讨个说法。
二是盗用或冒用军队或国家医疗科研单位名义,或冒用某知名医院的专家医师等行骗使消费者上当。这类骗术一般通过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在某一领域的新突破”“某新药通过临床试验疗效达到治愈多少(比例很高)”“国家XX计划”高额骗售所谓的“新药”“特效药品”,使消费者受骗,有的耽误消费者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严重后果。
三是利用包治百病的“祖传秘方”“宫廷秘方”,或自称是“历史上某名医的后代”的假中药配方、中药制剂等行骗、欺诈行为有所抬头。这些非法单位和个人往往在一些小报上发布广告,或通过电话、短信、滥发小广告等诱使消费者上当。他们抓住消费者对中药不了解的弱点。
四是非法行医、见利忘义、打着国外医疗或美容机构采取高额收费治疗疑难杂症或进行医疗美容、XX检测等坑骗消费者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屡屡发生。这些机构往往在市区的繁华地段或大型写字楼租用办公室,开设边缘性机构既像诊所又像咨询机构,通过开设网页,或通过宣传渠道,非法从事医学体检、医学美容等,收取高额费用。
有关职能部门向消费者发出消费警示,切忌听信非医疗机构或所谓的医疗或医药科研的虚假宣传,不要通过邮购、健康宣传、医疗小广告的宣传等途径购买药品;对一些新药、特效药的宣传和无效退款等宣传与承诺不要轻信,消费前最好到正规医院找医生咨询了解,不要盲目购买;接到健康讲座的宣传通知或健康义诊的邀请后要及时向当地卫生、医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行政主管或执法部门咨询、验明主办单位的资质,是否办理正规手续,即使参加讲座也不要轻易出手购买药品,要经得住“忽悠”。(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