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 管忠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李进教授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沈琳教授
评价重点
A+治疗方案就是抗血管形成药物加上化疗药物,其已被大量临床病例证实,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耐受度良好。
近期,2004年在美国获批的癌症靶向治疗药物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与其他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不同,该药物是世界上第一个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破坏微环境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进教授介绍,尽管抗细胞增殖药物可以杀死肿瘤细胞,但由于周围血管的支持,残存肿瘤细胞仍可获得血供而得以继续生长。同时,异常的肿瘤血管使药物向肿瘤组织内部递送减少,最终导致抗细胞增殖治疗的疗效受限。
早在1971年,哈佛大学Folkman博士提出了肿瘤生长的血管依赖理论,即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肿瘤细胞本身的增殖有关,更离不开肿瘤微环境,尤其是周边血管的支持。因此,破坏肿瘤周边微环境成为治疗的关键。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沈琳教授告诉记者:“肿瘤的生长比正常组织快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营养供应,贝伐珠单抗的作用就是截断肿瘤的营养供应。”
据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管忠震教授介绍:“根据Globocan 2002数据,结直肠癌发病率在全国肿瘤发病率中位列第五,并且每年发病递增速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特别让人扼腕的是,20%~25%的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这些患者的5年生存率通常低于5%,几乎很难获得长期生存。”
沈琳指出:“使用贝伐珠单抗和化疗药物配合的A+方案可以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以结肠癌为例,总的生存时间大概可延长3~5个月的生存期,在治疗疗效上一般能够提高20%~30%左右。”
“抗血管形成”成亮点
参与了该药物在华临床试验的管忠震指出,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与其他靶向治疗药物最大的不同是根本性地改变了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式,不再作用于肿瘤细胞,而是作用于肿瘤周边微环境——增生速度异常的血管。
李进指出,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抗肿瘤血管形成。首先,它能够切断肿瘤区域的血源供应。在切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后,许多直径较小的肿瘤血管被快速去除。其次,在部分肿瘤血管退化的同时,许多存活的血管也受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影响,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内皮窗口和细胞间隙开始关闭,致使血管通透性下降,这将降低肿瘤组织内的压力,可以改善化疗药物向肿瘤组织内的传递。最后,贝伐珠单抗还可以持续抑制对肿瘤进展非常重要的血管芽生。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肿瘤血管分布增加,不受到任何抑制;但治疗后,肿瘤血管芽生被持续抑制,这种持续抑制新生和再生血管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肿瘤。
A+方案延长生存期
据管忠震介绍,所谓A的概念就是“抗血管形成”,而A+治疗方案就是抗血管形成药物加上原来的化疗药物,这样比单独应用化疗药物更好。
据记者了解,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可以联合多种抗细胞增殖药物来治疗多种肿瘤,由此形成了以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为基础,联合多种抗细胞增殖药物的肿瘤治疗A+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指出,这种A+方案已被大量临床病例证实,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临床获益,同时耐受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