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很容易误诊为感染性腹泻,但与一般菌痢有所区别的是,其病变范围广,甚至可能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而且预防和治疗都比较棘手,确诊有赖于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程至少1~2年,有些需要终身维持治疗。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可能的病因包括由基因决定的宿主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
最近一项针对国内多个大城市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市民中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位列各大城市之首。西方化的精细饮食、吸烟、冰箱普及使用、经常喝可乐、吃巧克力等生活习惯,都是诱发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原因。
“冰箱病”不可小觑
随着冰箱的普及使用,有的家庭储存大量的肉食品及蔬菜,过久的储存使食物变质,食用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呕吐、腹泻,有的患者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精神恍惚。“冰箱病”的概念由此产生。冰箱因长期存放食品又不经常清洗,就会滋生许多细菌,反而污染了存放在里面的食品。冰箱冷藏室内的低温虽然能抑制多数细菌的繁殖,但有些嗜冷霉菌如耶氏菌、李斯特氏菌等可迅速增长繁殖,如果食用感染了这类细菌的食品,就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因此,给冰箱定期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
饮食偏颇可致病
研究发现,常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口香糖和可乐的人群易患炎症性肠病。摄入过多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概率。如国外有学者发现,含有化学结构修饰脂肪的快餐饮食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有关。蛋白摄入与炎症性肠病无关。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多吃蔬菜水果,同时忌海鲜、生冷、辛辣食物。
传统疗法与新疗法
炎症性肠病的传统治疗侧重于控制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常用的3类药物包括水杨酸类、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克罗恩病的肛周和结肠病变多需加抗生素,此外还可使用一些中药,如锡类散、肠胃康等。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益生菌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的菌群,纠正菌群失调,改变肠黏膜的通透性,恢复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免疫应答,从而发挥其功效。常用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和肠球菌。以益生菌制成的活菌制剂也称为“微生态制剂”或“微生态调节制剂”,如三联活菌制剂就是药准字的严格按照药品标准生产的微生态制剂,具有活菌含量高、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深受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肯定。(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