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中国内地约有70%的家庭存在自我用药不当问题,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为12%~32%;超过一半消费者不知道自我药疗首先应选非处方药(OTC),很多人把去痛片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混淆。这是日前公布的《中国止痛类非处方药认知度网络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
由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组织进行的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0900张。数据分析显示:近七成被调查者出现疼痛等轻微身体不适时,都首先自行到药店购买药品。但在购药时,近半数的消费者并不了解非处方药(OTC)标识及其含义,盲目购买药品我治疗,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
案例
药品“混着吃”未必见效快
老王前几天不小心着凉感冒了。他是个急性子,为了快点治好感冒,加大了药量,说明书上说吃1袋的药,他吃2袋;一天吃2次的,他吃3次;而且是一次中药、西药吃好几种!三天后的一个下午,他突然觉得四肢无力,到了晚上,便不能动弹了!家里人送他去医院看了急诊。经检查、化验,特别是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不是脑血管疾病,而是感冒药服用过多引起的周期性麻痹。
点评:有些人为了感冒好得快,干脆几种感冒药一起吃。不同厂家生产的感冒药里面可能会含有相同的成分,如果盲目同时服用,很可能会造成类似于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的情况,对健康不利。由于常常会忽略药盒上的通用名,自认为同时服了功能主治不相同的几个药物,结果却是误服了同一种药,重复用药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能承担得起的,药量过大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根源之一。
抗菌药使用要有的放矢
沈老太太最怕上医院,有了病就自己到药店买药吃。这回她咳嗽持续了三四个月,几乎吃遍了各种抗菌药,有时还多种抗菌药同时吃,花费了数千元,可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无奈之下,她不得不走进了医院。听了她患病和吃药的经历,又做了必要的临床检查后,医生只给她开了红霉素和维生素C,并嘱她把其他药全停了。结果药还没吃完,她就不咳嗽了。
点评:沈老太太的咳嗽是由衣原体引发的呼吸道感染所致,可她自己到药店买来吃的几乎都是价钱很贵的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广谱抗菌药物,这些药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根本就没作用。
别人的药未必适合自己
有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查体时发现又患上了2型糖尿病,听一位病友介绍“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不错,于是他也去药店买来服用,结果肾功能越来越差,引起了乳酸中毒,导致昏迷,险些丢了性命。后经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用胰岛素治疗,这才得以转危为安。
点评:每个糖尿病人的分型、胖瘦、年龄、病程、并发症各不相同,用药也不能千篇一律。正常体重和偏瘦的患者首选磺脲类降糖药;超重和肥胖的患者首选双胍类降糖药;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二甲双胍。
擅自更改服药剂量易致危险
刘先生患高血压已经有三年了,血压控制得并不好,因为他只有感觉不舒服或测量血压超过 140/90mmHg时才吃降压药,每次到医院医生强调最多的就是按时服药,但刘先生认为药物不能多吃,目前的状况也不错。然而今年大年初五早晨,刘先生晕倒在了卫生间,幸亏家人及时发现送至医院,才转危为安。
点评:平稳控制血压是避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按时服药,血压时时波动,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按时服药应当是高血压患者的“每日必修课”,不止高血压,患其他疾病也应一样。药物之所以能持续性地治疗疾病,与其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有关,若保持治病需要的血药浓度,就必须按时按量服药。需要强调的是,不按时服药不仅仅是疾病治疗中没有按时间点服药,也包括偶尔忘记而漏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