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工心脏起搏器标识码
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与英国起搏和电生理组织(BPEG)以表1为识别编码。
一般情况下使用前三个识别码识别起搏器的起搏腔、感知腔和对感知(P或R波,或两者)的响应模式。供选择的第四个位置代表两种不同功能之一:程控能力或频率自适应起搏。P代表一或两种简单的程控功能;M代表多种功能程控,它包括模式、不应期、感知灵敏度和脉宽。C表明信息传递或通过一个或多个生理学变量的测量进行自适应起搏频率控制。第五位表示特殊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特点:P代表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起搏,S表示心律复转或除颤电休克,D表示双重功能(起搏和休克)。在所有位置里,O指明类属或功能都没有提供。
表1:NASPE/ BPEG(NBG)起搏器标识码[2]
6.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未来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已不仅应用于治疗心脏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等严重心律失常,同时还显示了它的许多新的治疗作用。这些新的适应症包括:直立性低血压、恶性神经心源性晕厥(迷走神经性)、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和单纯性PR间期延长。它们将是起搏器未来的应用方向之一。
而以低功耗的微处理芯片为核心部件的起搏电路,将使起搏电路的性能由软件来修改,将改变目前采用全定制(ASIC)设计,每次改进都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状况,将大大减少新型起搏电路的开发周期和成本。
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测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将来可能出现完全自动化的起搏器。这种自动化的脉冲发生器能够根据患者电生理学的基本情况自动适应,借助于时间周期的分析、传感器的输入和自动解释所存储的资料以确定最适宜的起搏方式。起搏器能够自动地测定心房、心室的起搏和感知阈值,并根据传感器资料自动地程控基础频率[4]。
【参考文献】
[1] 刘国亮,顾九皋. 实用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学. 南京出版社. 1991.5
[2] 黄体钢等. 实用心脏起搏术.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