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医药产业 医保
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各项改革已经在上海市新建的4家郊区三级医院展开。根据日前推出的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3年行动计划,上海公立医院改革正在日益深入。
自2008年新医改以来,上海在医改方面动作频频,城乡医疗资源布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信息化、医药分开、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医疗联合体等多项改革都在持续推进,有些改革已逐步在全国推广。
日前结束的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沈晓明连任上海市副市长,继续分管卫生等领域。作为一位从医疗卫生行业成长起来的政府官员,自2008年1月起担任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经历并主导了上海新医改的各个阶段。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沈晓明说,上海的医保基金已经进入了良性状态,目前没有失衡的危险,完全可控可持续。沈晓明还表示,上海医改不求一届政府能够做出大的政绩,但希望走的每一步,方向都是对的。
大病医保暂不引入商业保险
记者:根据《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要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大病保险资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保险。上海的大病医保方案会如何确定?
沈晓明:我们医保的大病托底机制已经建立很多年了,比如封顶线后医保仍然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医保还有综合减负;比如总工会的互助基金、民政部门的帮困基金等。大多数省市没有这种托底机制,所以需要商业保险来参与来托底。上海现有的机制显然对老百姓更有利,所以我们目前暂时不考虑大病医保中引进商业保险。
但是我们的商业保险也要发展。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除了参加政府的医保外,再出钱去买商业医保,使得保障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的可能性。
现在上海大病医保已经有几条保障线,但是所有的保障线都是有范围的,自费部分如果高了以后,病人的负担是很重的,而所有的保障线都保不了这一块。所以今年我们着力做的,是控制自费药品和自费耗材。
记者:如何控制自负费用?
沈晓明:首先要把这个账管起来。以前这部分在医院的账里是体现不出来的。现在我们要让所有自费的药、自费的耗材,都要在医院的账里面体现出来。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过考核来降低这部分费用,以前我们考核“药占比”,现在还要考核病人自费的比例。
第三是监督。并不是说医保范围外的东西一律不能用,但是我们要监督它是不是用的合理。
记者:病人自负段的费用,要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沈晓明:医保基金最合理的保障水平,就是可持续发展。按照卫生经济学的说法,老百姓自负部分的比例不能低于22%,否则就会有很大的动力滥用医保基金。
我们一直在监控上海的OOP(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目前上海的OOP是全国最低的,大概是在22%。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下降空间。所以今后我们保障的重点不是每一个人,而是大病、重病。
另一个重点是医保以外的药品和耗材的使用。现在医保目录外药品和耗材的使用太多、太滥,老百姓感觉负担比较重。今后我们要在这一块使老百姓的负担真正能够降低,但是OOP的百分比不继续下降。
医保基金可控可持续
记者:上海的保障水平较高,外界一直担心医保的支付压力,会不会有穿底的可能。
沈晓明:你问的这个问题在五年以前是对的。但是通过本届政府的努力,上海医保基金出入的平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主要靠减少浪费,总额预付只是其中一条措施。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上海医保基金每年的支出增长比例,从2007年的将近23%,下降到现在的8%~9%,医保基金不合理的增长得到了极大的控制。
同时,我们医保的筹资增长的比例是高于支出增长比例的,我们每年平均工资增长的比例大概是10%~12%,所以上海的医保基金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的状态,目前没有失衡的危险。
记者: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控费能力和收支状况,接下来上海医保基金的运营都是健康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