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技术制药
應用資訊科技,隨其軟硬體技術的日新月異,在各個產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對於持續成長、前景一片看好的生技醫藥產業也不例外。尤其,生物科技是一項長期投資的科技產業,具備專業的生物資訊分析能力及技術平台,更是生技醫藥界從事新藥研發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
什麼是『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簡單地說,它是一門整合了生命科學、數理統計及資訊科學的跨領域應用科學。人類基因體計畫的完成,宣告了「後基因時代」的來臨。在此時代,人們亟欲探索的,不再止於基因的排序,更重要的是基因的功能。而基因的產物-蛋白質-更是在後基因時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利用2D膠片分離技術、質譜分析搜尋、X光結晶繞射分析、高磁場核磁共振技術大量鑑定及解出的蛋白質結構,將可為新藥開發和疾病防治奠定穩固的基礎。換言之,誰能自三十億的原始序列碼中,快速並精準地找出特定基因正確的功能或是致病的基因,誰就能取得帶領人類邁向一個『個人化醫療的時代』的主導權!生物資訊技術,正是藉由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ing,D/W)與資料掘取(Data Mining,D/M)之應用資訊技術,讓研究者迅速從眾多且複雜的生物資料中擷取研究標的線索,並進而降低研究成本的一門整合性專業科技。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圖一),整個生技產業可概分為三大類,即工具研發型、平台技術型和新藥開發型。生物資訊則屬於平台技術型的公司。至於從公司時間價值(圖二)的角度觀之,生物資訊則是工具研發型的公司前進到新藥研發型公司的最佳跳板。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趨勢,原因是技術平台型的公司通常是利用一種技術、藥物、或已知的生物基礎流程,針對不同研究領域,開發一系列的新產品或藥物,使其具備多元性。其擁有的高度研發能力的強大研發團隊與強大的資料庫,是這類公司具備的競爭優勢。如轉型較早的Amgen與基因科技,以及去年開始轉型的Celera和Incyte,都屬此一類型的生技公司。比較特別的是德商LION而言,在獲利壓力如此沉重的環境下,該公司仍堅持以整合型之生物資訊中心為其利基。
談到這裡,您一定會問,生物資訊的希望究竟在哪裡?根據Gartner Dataquest估計,全球光是製藥工業所需的資訊技術(包括軟硬體及諮詢服務)費用,將從2000年的30億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55億美元,且主要是在軟體及諮詢服務的成本費用上,將佔所有資訊費用總比例的70%以上。此外,IDC2002報告分析也指出,台灣生技業的資訊技術費用預估在2003年將達新台幣40.6億元,約佔亞洲市場的13%,至2005年將成長至新台幣98.9億元,約佔全球市場之5%。這些數字說明了生物科技衍生的生物資訊市場,有極為寬廣的成長空間,也充滿了實現希望的機會。目前,正是台灣產業跨足生物資訊市場的關鍵時刻─透過各項生技應用軟體開發,建立生物資訊產業鏈,以及生物科技資訊化供應鏈,使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相互激盪,創造新的知識領域。
不過對於本土的研究機構或生技公司來說,在面對生物資訊技術平台的問題上,多數面對著研發團隊過小、缺乏競爭力、欠缺科技整合的跨領域人才等等共同的問題。「重金挖角」對一個永續經營的產業而言,畢竟不是長遠之技;外包,或許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途徑。筆者認為,根本的解決辦法可以是透過在職員工訓練或與學校建教合作以培育新秀。對於員工而言,一個足以自我提昇的工作環境,將能提高其忠誠度;而對於組織而言,彌補人才缺口、降低員工流失率,將更有助於組織的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