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技术 产业
与几年前的热闹相比,目前中国的生物技术(BT)产业沉寂了许多。面对这种现状,企业家们都希望国家的相关扶持措施能够尽快出台。
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与世界差距最小的一个领域,BT领域也被认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所在。几年前,业界普遍有一种乐观的想法:BT产业将很快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产业和市场将迅速被启动。但是,几年过去了,BT产业并没有如当初预期的那样迅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担心和迷惘的情绪逐步在BT产业界扩散——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
“当世界有20多种畅销生物药时,我们能生产10种;而现在世界上有140多种,我们只能生产20多种。”一位业界专家这样表达了他的忧虑。天津泰达华生生物园CEO刘建亚认为,如果按照现在的态势,再过几年,中国想要追上世界BT产业发展的步伐将十分困难。
差距究竟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泰达生物论坛”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与会人士。
正为产品和项目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的美国基因发展公司CEO陆绍祖认为,中国在产业链上游的研究方面做得不错,但在中游的开发和下游的制造、商品化方面,则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教授不同意中国BT产业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大的说法,“中国的BT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但差距并不像一些专家说的那样大”。王宏广举例说,在抗击SARS的过程中,中国很快研发出了SARS诊断试剂、疫苗、免疫球蛋白等。如果SARS发生在5年前,中国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取得这些成绩。中国在SARS病毒蛋白解析、SARS免疫球蛋白的研究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SARS疫苗的研制速度也是世界最快的,目前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王宏广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基因测序、转基因植物、疫苗研制、高技术筛选农作物、基因治疗癌症等方面,中国都处于世界的最前沿。
在产业化方面,王宏广承认差距要大得多。中国在BT方面的专利、论文等大约排在全球第8位,但BT产业至少排在十几位之后。王宏广认为,主要的原因是BT产业从国家管理体系来说是分散的,没有一个部委专门管理、推动其发展;从发展措施上看,没有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没有制定促进BT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
政策问题亟待解决
制约BT产业化的因素有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其中针对BT产业的专项政策一直为业界所关注。几年前,由原国家经贸委牵头开始制定BT产业的专项政策,2001年业界就盛传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即将出台,但是,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国家进行机构调整后,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继续制定相关政策。
在这次“中国泰达生物论坛”上,政策方面的利好消息终于传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大会发言中说,国家将加大促进BT产业发展的力度,为此国务院已决定成立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发改委也将在今年底前向国务院提交促进中国生物技术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据了解,发改委将针对BT产业提出包括投融资、税收、人才、出口等一揽子的专项政策。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昌林表示,发展BT产业,要着力解决几个大的政策问题:第一、解决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第二、解决融资和创业投资问题,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第三、解决人才问题。在税收优惠方面,要协调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部等相关部委,还要考虑政策操作实施的问题。王昌林透露,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这个大方向已经确定,从行业经济研究者的角度,他认为“至少应有6%的优惠”。在BT产业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上,虽然民间有大量的闲置资金,但由于体制限制,资金不能顺畅流动到BT产业。王昌林认为,比较现实的解决途径是争取BT产业成为创业板的试点。“创业板市场发展了,创业投资就会得到发展,民间资金就会进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王昌林还认为,虽然中小企业板市场开了,表明证券市场正往创业板方向发展,但“还没有走到这种程度”,还要取得证监会的认可。
王昌林表示,对于BT产业存在的分散管理、资金、人才、税收、出口等问题,涉及到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和分工,不可能一下子都解决,只要能切实解决其中几个方面的问题,对BT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