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多紧密筹备,由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手合作的“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1月8日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一副校长Kristina Johnson教授共同为中心揭牌。两校同时在清华大学签署了科研与教学合作协议。
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通过联合研究中心,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领域,如神经工程、医学影像、组织工程等方向进行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开展师资培养等多方面的合作。联合研究中心将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方向上组织两校博士生的学术互访和联合培养,以及本科生的暑期交流等。中心将支持两校教师的短期互访和学术休假,并定期组织双边学术研讨会。
签字仪式
两校共同聘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小勤担任中心主任。王小勤教授是系统神经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在听觉神经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多项重要发现。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宏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院长Nicholas Jones、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小勤等在仪式上致辞,表示希望该中心的建立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以及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白鸽、清华大学医学院师生等出席了仪式。
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一副校长Kristina Johnson表示,过去10年来,两校生物医学工程系之间通过不断深入的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流,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两校开展合作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她对两校之间的合作充满了信心,并希望在未来有更紧密的合作。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在此前会见了Kristina Johnson教授一行时,双方讨论了两校未来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更广泛的合作计划。顾秉林校长表示,清华大学非常重视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学校将全力支持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积极推进与世界著名大学的联系与合作。清华大学也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把“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建成工程学科与生命科学结合的一个高层次国际化的学术平台,成为该领域中国一流的研究机构。希望有更多优秀的教授学者到中心工作。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以其医学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而闻名。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连续多年在全美排名第一,是全美获得政府研究资助最多的大学,其医学院也是全美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最多的研究机构。该校毕业生和教授中先后有23位获得诺贝尔奖,其中15位获得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生物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施一公教授等都曾在该校学习过。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1979年创建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是国内首批建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点之一。因为突出的学术声誉和人才培养水平,2002年被评为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001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调整到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学科在医学影像与建模、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技术、医疗仪器等领域有长期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处于国内前列。在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神经工程等新兴方向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其中,神经工程研究团队在神经信号解析及脑-机接口系统的开发方面取得了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在有100多个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参与的2005年全球脑机接口竞赛中,该团队在7个题目中以较大优势获得3项第一;生物芯片研究团队在生物芯片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获得中国专利授权36项,美国专利授权11项,先后研制成功国际第一个用于SARS病毒早期检测的基因芯片系统,第一个转录因子活性谱芯片等。
新的世纪,生命科学呈现更加多彩的魅力和前景,生命的复杂性和海量信息使得工程技术成为必要的研究手段,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同时,人们也在发展各种工程技术改善生命的质量,保护、修复甚至再造生命。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工程和生命科学结合的交叉学科。近年来,Harvard、MIT等美国排名前25位的大学中22所大学建立或者加强了生物医学工程系(或学科)。国内外学者和业界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生物医学工程将在新的世纪,像信息科学那样带动整个工程学科的发展。
另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于1986年与南京大学合作成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功培养了大量中美双边事务和国际事务的专门人才。此次与清华大学成立的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是该校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