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褥疮英文名称:decubital ulcer;bedsore定义: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
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以局限性浅表皮肤破损,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疮疡类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外科其他疾病(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体力极度虚弱,或感觉运动功能丧失,无力变换卧位,加之护理不当,致
位于体表骨隆突和床褥之间的皮肤组织,甚至肌肉,因持续受压,局部缺氧,血管栓塞、组织
坏死腐脱而形成的溃疡,称为褥疮。褥疮多见于截瘫患者。其他疾患也发生。好发部位为骶骨
、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等处,其次为跟骨、枕骨、髂前上棘、内外踝等部位。其形成过程分
为红斑期、水泡期和溃疡期三期。褥疮的预防极为重要,主要以精心护理为基础。治疗包括非
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除彻底切除溃疡外,多采用皮瓣等修复创面。
症状治疗诊断
1.受压部位红斑、水泡、溃疡依次出现;2.多见于截瘫,长期慢性消耗疾患、大面积烧伤、深
度昏迷的体表骨隆突部位;3.溃疡可深及肌肉、侵犯骨关节,溃疡四周可有潜行腔隙和窦道。
...查看详情
目录
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
疾病治疗
相关资料
展开
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
疾病治疗
相关资料
展开
临床表现
1.受压部位红斑、水泡、溃疡依次出现;
2.多见于截瘫,长期慢性消耗疾患、大面积烧伤、深度昏迷的体表骨隆突部位;
3.溃疡可深及肌肉、侵犯骨关节,溃疡四周可有潜行腔隙和窦道。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多见于截瘫、慢性消耗性疾患、大面积烧伤及深度昏迷等长期卧床患者。
2.多发于骶骨、坐骨结节等骨隆突处。
3.在持续受压部位出现红斑、水泡、溃疡三步曲病理改变。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1.加强支持疗法,加强局部护理,避免局部持续受压。
2.红斑及水泡期可用红外线照射。表浅溃疡搽龙胆紫。深度溃疡不能自愈时手术切除,行中厚
植皮或皮瓣、肌瓣、肌皮瓣转移修复。
用药原则
1.一般情况下,除治疗原发病用药外,作皮瓣或肌瓣修复治疗时,用药以用药框限“A”、“
B”为主。
2.对于病程长的慢性病人时,用药可以包括用药框限“C”。
相关资料以下资料由 寻医问药网 提供
病因
(一)发病原因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
,溃疡或坏疽,一般来说,长期卧床,体质衰弱,翻身不便及肢体感觉迟钝者易患褥疮,临床
上多见于以下三类患者:1.昏迷及瘫痪病人。2.卧床不起,体质衰弱的病人。3.骨折后长期固
定或卧床的病人。(二)发病机制以上原因所致的长期压迫且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足以使局部
血循环受阻而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起组织损伤和坏死,若继续受压会导致全层皮肤坏死缺损
,产生的溃疡易导致细菌感染,由于溃疡基部及边缘的毛细血管和静脉淤血,加之逐渐形成大
量肉芽组织,使溃疡或坏疽区在皮下迅速穿凿扩大,于数天内可使其直径达3~6cm,穿凿范围
可距边缘8~10cm,向深部发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质,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
预防
临床表现95%以上的褥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隆突上,67%的溃疡发生于髋及臀部周围,29%发生
于下肢,比较典型的褥疮发生部位为骶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这些解剖部
位是患者经常不变换体位时产生褥疮最危险的部位,多发生于骨骼突起受压部位,根据其发生
,发展过程可分为三度:一度:局部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苍白色,青灰色,境界清楚,有麻
木感或触痛,若及时处理,可于数天内好转,二度:皮肤颜色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出现水疱
,疱壁破裂后形成浅表糜烂面,三度:溃疡形成,浅者达皮下组织,深者可达骨组织,继发感
染后脓液多,且有臭味。褥疮的临床表现可视为皮肤一系列的活动,颜色深度变化范围由红转
白,无组织损失,深度破坏延伸到肌肉,关节囊及骨骼。皮肤的早期改变,白红斑的特征是红
斑变化强烈,从粉红色变为亮红色。色斑体现出血管状态变化的严重性,色越重,皮肤的变化
更剧烈,可由黑红色变化为青紫色。色斑部位组织中的进一步恶化反应是压缩性皮炎,表皮破
裂,以及表皮下出现水疱,可出现大水疱,结痂,鳞屑,经过适当治疗,2~4周可能愈合,无
持久性的病理改变,如缺乏认识以及处理压迫性皮炎不及时,而导致真正的褥疮形成。
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