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诊断”的全球首席营运官Daniel O’Day在上海表示,提高诊断的运用将有效地帮助中国控制医疗成本负担,从而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做出重大贡献。
这是Daniel O’Day出任“罗氏诊断”全球首席营运官后第一次来到中国。今年恰逢“罗氏诊断”庆祝在华十周年。这确实是可喜可贺的十年,据最新数据,2008年中国整个体外诊断的市场规模为57亿人民币,罗氏诊断(中国)以15.3%的市场份额占据排行榜冠军位置。
可贺的岂止是过去,更可喜的是未来。5月12日,Daniel O’Day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透露说,诊断行业在中国的增长态势十分强劲,中国体外诊断的市场规模已经从2006年的44亿人民币增长到2008年的60亿人民币,预计到2013年将达到129亿人民币。
广阔而蓬勃的诊断市场
所谓体外诊断,就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及其他样本(如体液、组织)所获得的有关健康和疾病方面的客观信息。这种检测可以在实验室里也可以在病床边进行。
当O’Day向《新民周刊》描述整个行业时,他说,在诊断行业看来,患者、医生以及实验室(在医院,人们更多地称之为化验室)是围绕着诊断结果展开互动的:患者看病,向医生咨询;医生通过诊断,向患者提供医疗决策;实验室向医生提供诊断结果,医生向实验室寻求处方检测。因此,患者、医生和实验室是诊断行业的主要客户,如果在商言商,只从销售额的角度看,实验室通常是他们的大客户。诊断行业必须满足这三种客户的需求,对患者来说,他们的需求是通过快速便利的诊断,预防疾病,或更好地管理疾病,从而改善医疗结果;对医生来说是帮助他们更好地检测和诊断疾病,解读复杂诊断,引导选择治疗方案;对实验室来说则是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检测费用。
无疑,这是一个朝阳产业,他们改善患者健康,并降低医疗成本。O’Day给出了预测数据:对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而言,其销售额将从2008年的320亿美元提升到2013年的430亿美元,增长率为34%。O’Day归结道:“未来市场真是广阔而蓬勃。”
O’Day的预测其实基于一个难以忽视的现实——虽然目前大约有2/3的医疗决策是依赖体外诊断的结果做出的,但在全球医疗卫生支出中用于诊断服务的费用却不足2%。
O’Day说,就医疗诊断行业来说,诊断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筛查、诊断、风险评估、预测和监测五大部分。筛查,能帮助人们对疾病早发现,早预防;诊断,是识别疾病的重要手段,帮助医生给出恰当的药物处方或其他解决方案;风险评估,是预测疾病的发展过程,对疾病进行管理或者干预;预测,则是预测药物应答率,也就是预测某种药物是否对特定患者有效,从而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选择;而监测,关注的是疗效,提示医生关注患者是否适应治疗。
但如今,医疗行业借助诊断行业的往往只是狭义的诊断,显然诊断行业还没有被“物尽其用”。“目前的诊断业务多被用于诊断和疾病控制,但事实上诊断业务正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个性化治疗领域中,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发病机制,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从而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及成本效益。”O’Day说。这就是这个行业的远大前景。
得天独厚的行业领导者
要了解体外诊断行业,最好的开始也许是先跨进“罗氏诊断”看个究竟。O’Day领导的“罗氏诊断”以2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老大”位置,而其他6大知名公司分享不足50%的市场份额。
“罗氏诊断”隶属于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全球最大生物制药公司——罗氏集团。作为世界领先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健康事业公司,罗氏集团拥有制药和诊断两大业务。其中,罗氏诊断在体外诊断和来自肿瘤组织的病理诊断领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是糖尿病管理领域的开拓者。2009年全球罗氏诊断销售额总计101亿瑞郎。
尽管从目前来说,在罗氏集团内部,诊断业务贡献的销售额还只是制药业务的20%,但O’Day相信,“罗氏诊断”是罗氏未来价值的驱动力。这位COO在为罗氏服务的23年里,在全球各个部门担任过不同的职务,其前18年一直在制药行业内,来到诊断行业仅仅5年。丰富的商业经验使O’Day确信,如今正是诊断行业大有可为之时。O’Day先生说,正在美国推行的新医改政策是非常鼓励诊断支出的,因为只有更准确地筛查疾病、检测疾病,才能预防在先,避免无效治疗或过度治疗等,从而减少医疗消费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