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品销售到生产仿制药,从亦步亦趋到全面自主创新,在中国药企有没有能力开展原始创新的质疑声中,先声药业用十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逆向升级之路,成为在同行中具有显着优势的竞争者。
“中国的医药界在谈论创新药物研发时都在像长舌妇般反复念叨跨国公司开发一个新药需十年和10亿美元的定律,难道中国医药企业因为没有10亿美元就永远没有创新药物?”先声药业董事长以拒绝平庸的思想打破了中国药企不能开发原创新药的定律。
2006年5月,先声药业通过企业并购开发成功全球第一个获准上市的抗肿瘤创新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该产品上市第一年,就获得了销售业绩过亿的优异成绩。这几乎成为先声药业从平凡中脱颖而出的标志性事件,自此先声药业正式跃升为中国创新制药企业的一个重要参照。
但是,“以持续加强对创新药物研发投入、立志成为中国创新药物开发领先者”的企业发展战略,使先声药业的创新之路没有定格在鲜花和掌声中。
2009年初,先声听到一个好消息:江苏省科技厅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企业院士工作站创建工作。借着科技厅打造的沟通平台,先声药业请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教授率领的团队,使企业逐渐向新药的原始领域展开布局。“院士工作站带来的是前瞻性的指导,为我们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总体方向”,先声药物研究院院长助理檀爱民博士如是说。
林国强院士是我国有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带领着院士团队同先声药业的成功对接为企业的下一步研发商讨出总体方向。研发有了指南针,成果也纷至沓来。短短一年时间而已,抗禽流感药物“扎纳米韦”就已经投入生产。
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甲流治疗药物有两种,一个是“达菲”,另一个就是“扎纳米韦”。然而,获得扎纳米韦生产授权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大门已经朝先声打开,“葛兰素史克公司没有把技术路线与生产工艺告诉我们,一切都得从头摸索”,檀爱民说。在林国强院士的指导下,扎纳米韦的研制仅用1年多时间就获得新药注册批件与生产批件并开始投入生产。
建站1年,林国强院士就组织了20多人的创新团队与先声药业开展合作,实施以来新引进高级科研人才62位。在“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Met抑制剂)”项目上,院士团队已经完成了40个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抗肿瘤药物“新型多烯紫杉醇类新药”的一项发明专利的成功申报是先声药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之后的又一成果。
紫杉醇作为新一代抗癌药物的代表,因其独特的抗癌机制,赢得了医学界及其相关行业的认可,但是其水溶性较低的问题给它的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多烯紫杉醇则是在对紫杉醇结构改造过程中合成出来的紫杉醇衍生物,药物吸收性好,毒副作用小。先声药业在技术上的突破推动了抗肿瘤事业的步伐。
去年,先声药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了1.35亿元人民币,约占总投入的7.24%,其中用于院士工作站的资金有745万元,而去年一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8.3亿元。在檀爱民看来,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收获的是政、企、学的“三赢”:政府的鼓励和导向所取得的效益可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产学研发展做出表率;院士工作站带给企业的智力支持,无论在技术创新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占据优势;而对高校来说,也是一种让人才了解企业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积极途径。(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