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恐怕没有哪一个比事关国民健康的生物医药前期投入更大、研发周期更长、产业化步伐更慢。
然而,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药谷,经过仅仅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研发黄金宝地——
在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中,直接从事研发生产的企业超过300家。其中,已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研发中心超过50家。
在2万多名人才中,集聚了一大批院士和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才。其中国家级专家113人、省市级专家44人。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张江药谷逆势而上: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6.55亿元,同比增长28.9%。其中,12家企业产值超亿元……
张江药谷快速崛起的奥秘何在?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研发平台降低创新成本
“1994年前,张江药谷并不明确自己的定位。1996年,‘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这才一举奠定了药谷的地位。”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傅大煦在此工作十多年,对张江药谷的成长知根知底。
“药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搭建的公共研发平台。这些平台,犹如一块‘磁铁’,把人才培训、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这样一个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带入这里。”
为形成研发的集聚效应,30多家国家级的生物医药研发、教育机构和跨国公司全球性研发中心集聚于此。这里有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一所六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平台,有美国礼来、瑞士罗氏、诺华、和记黄埔等跨国企业的全球性研发中心。
2009年,投资金额逾2.8亿元的“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落成启用。平台总孵化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共有90个生物医药孵化单元。计划年均向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超过5000次的公共服务量,每年平均直接成功孵化企业20家以上。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使处于孵化期的企业尽快发展壮大、抢占制高点。常兆华的创业经历,在张江药谷颇具代表性。
1998年,留美博士常兆华创建了微创医疗器械公司。但是,创业路充满艰辛,公司发展面临艰难选择。此时,市政府和张江园区伸出援手,帮助企业出谋划策、解决难题。
在共同努力下,自主创新的能量使公司迅猛发展。其主要产品冠脉药物和冠脉金属支架系统、球囊扩张和血管造影导管、各种管腔支架及支架置入器等微创伤介入手术器械,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拥有数十项技术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绝大多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的集结,使自主创新成为张江药谷的另一张名片:上海半数以上的新药从这里诞生;创新型企业比例达到70%;在研药物品种总量达到207个,已上市新药产品210个,向全国各地成功转让新药研发成果超过79项。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政府引导基金雪中送炭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张江采访,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
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一个被称之为“死亡谷”的挫折阶段,而医药行业在这一阶段的“死亡率”高达40%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