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药物和化学品巨头拜耳公司的股票9月9日因辉瑞并购的市场传闻而大幅上涨(大约上涨3.3%)。
拜耳目前市值约40亿欧元(相当于570亿美元),若按收购的通常溢价30%~40%计算,买家需要出资700亿~800亿美元。拜耳拒绝对并购猜测发表任何评论,辉瑞公司发言人也没有就此事发表评论。
其实,拜耳曾经数度被传言要被辉瑞收购,但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动作。
目前拜耳药业业务只占集团公司业务总量的三分之一,而辉瑞真正感兴趣的就是这部分业务和资产。拜耳目前新药产品链不错,还有颇具规模和效益的OTC产品。
辉瑞高层没有否认过公司再做并购的图谋,尤其是要并购生物技术公司,朝这方面扩展的既定方针已经非常明确。Biogen曾有意卖给辉瑞,但要价过高,辉瑞并不为之心动。辉瑞会考虑收购中小公司为主,但其对于大型药企打的是什么算盘呢?如果价格合适、双方资源互补性好,收购大中型药企或生物技术公司,甚至仿制药公司,都不是不可能的。因为辉瑞不像罗氏和葛兰素史克那样态度坚定地不做仿制药,辉瑞甚至还拥有自己的仿制药部门。
阻力
辉瑞方面,目前虽然销售和利润并不景气,但手中有现金200多亿美元,如果真要并购,显然不会都按现金支付,最有可能采用部分现金部分换股的方式;拜耳方面,如果能把化学、农业和塑料业务剥离转卖,或许能够减轻买家的不少财务负担。
拜耳毕竟是一家医药和化学品的大公司,任何由纯医药类公司出手的收购,都会使问题复杂化,因为必须分别处置药品和化学品两大业务。除此之外,拜耳塑料和农业两块业务生意火红,如何整合或处置这些业务也是任何买家必须考虑的问题。
辉瑞同样也有很棘手或尴尬的问题。比如,去年辉瑞因为不太看好OTC业务,把门下的OTC业务卖给了强生公司。强生买进辉瑞的OTC业务后,生意做得挺好。反之,药品生意现在越来越难做,辉瑞是否有点后悔呢?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辉瑞真的要收购拜耳,是否意味着又要走回多元化之路,重操旧业?
辉瑞在其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偏好做大型的并购交易,曾出巨资并购华纳-兰伯特、法玛西亚,此后还陆续收购过许多生物技术公司。但辉瑞的所有并购,可以说是败多胜少,让投资者感到失望。
当年收购华纳-兰伯特,辉瑞是从美国家用品公司(AHP)手中抢过来的,花费900亿美元,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降胆固醇药立普妥,创造年销售额130亿美元的巨无霸产品。除此之外,辉瑞并没有整合好资源,研制出新的好产品,让并购后的公司产生华尔街期望的那种协同作用和辉煌。辉瑞已经陆续裁减了许多员工,甚至在前不久把原华纳-兰伯特在密西根的重要实验室彻底关闭,部分资产剥离,遣散了大部分研发人员。这样的折腾,绝不是当初并购时所描述和预期的结果。
动因
随着那些原本指望用来替代重磅药的新药产品接二连三地失败或商业运作不利,辉瑞步入了新产品青黄不接的枯萎期。
这可能是辉瑞想再度出击进行强强合并的主要原因。
辉瑞过去的优势在于市场营销,研发并不是其最强势之地方。过去十年,它通过并购成了全球医药的老大。但由于管理上的缺陷、新药研发受挫以及仿制药的竞争,其业绩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公司股票从原来最牛势的医药类热门股,持续下跌成为11年以来新低的“痛心股”。尽管辉瑞这几年一直在裁人并不断截流开源,却没有太大的起色。
不过,自从换了CEO和研发老总后,辉瑞在研发重点、模式和策略上有了变化,令人耳目一新。辉瑞开始正视自己机构臃肿、研发效率低下的头痛问题。
从辉瑞最近花高价签约Medivation公司的一个老药新用项目,可以看出辉渴望得到新产品的紧迫感。公司强化内部的风险投资基金,在加州设立自己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和有自主权的生物技术公司,为其提供足够的研发和并购资金,同时整合日益扩大的中国研发团队,希望能在研发模式、效率和策略上有更新和突破。
辉瑞希望有更多的外包合作,同时非常注重加快进程。按照公司CEO和董事长JeffKindler披露的计划,辉瑞要把15~20个中期项目推进到后期临床研究,这就意味着III期临床的项目将增加50%~75%,至少有24~28个。目前辉瑞有16个项目在III期临床阶段,但并不能保证每个项目都能有圆满的上市结局。所以增加后期项目的开发数量和报批成功的质量成为辉瑞必须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