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PA”之后,“右美沙芬”又让感冒药出了事。有人戏称,感冒药这回自己着凉了。 虽然北京的天气早已进入夏天,但空调的使用还是让许多人着了凉。在北京西城区西直门附近的一家连锁药店,来买感冒药的人很多,而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问这样一句话:这药里有“右美沙芬”吗?而售货员最普遍的回答是:没看报吗,正常使用没事。 但在记者停留在药店的两个小时里,80%的消费者没有选用含有“右美沙芬”的感冒类药品,甚至许多人都选择购买中药。一位家住北京后桃园小区的李女士对记者说:等等看吧,反正这中药也能治病。万一吃这什么“右美沙芬”出了事,那多悬呀! “PPA”事件重现 与最近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的事件一样,“右美沙芬”依然是先在国外出的事,继而波及到国内。事件源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近日发布的一项公告,该公告称,对治疗咳嗽和感冒的综合药物成分之一的“右美沙芬”,服用不当将有潜在危险。 而令消费者感到恐惧的事,该警告是在5名少年可能是因过量服用粉状“右美沙芬”包装成的胶囊造成死亡后发出的。 据了解,“右美沙芬”是很多感冒类药品都会加入的成分,在市面上出售的感冒药中,“白加黑”、“泰诺”、“百服宁”都含有一定量的“右美沙芬”。经过媒体报道后,在记者调查采访的药店,这些药品的销售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而售货员更是对记者表示,这样的情形让人想起了2000年“PPA”出事的时候,当时康泰克一下子就卖不动了,来退货的人很多。不过,由于一直没有定论,药店并没有让这些药品下柜台,他们也在等着有关部门的说法。 生产“泰诺”的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表示,泰诺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市10周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出现。 目前,他们也没有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有关更改说明书等方面的要求,泰诺的销量也并没有因为该事件而受到影响。 而白加黑感冒药片的厂家东盛科技的相关人士称,国内至今并没有发生一起服用“右美沙芬”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且只要不超量服用,就不会有问题。因此,白加黑感冒药片的销售,目前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右美沙芬”的是是非非 “阿司匹林虽然不是毒药,一次吃二斤半也不成。”这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在表演中说的一句台词,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右美沙芬”事件。相关产商抱怨,许多媒体把滥用药物和药物的副作用的概念混淆了。 据了解,“右美沙芬” 是瑞士罗氏公司的知名药物,1956年被FDA列为非处方药。1961年在世界麻醉药会议上被定为非麻醉药,198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是取代可待因的一种镇咳药。 “右美沙芬”1988年在我国注册,并已于1990年批准上海黄河制药厂及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片剂并投放市场。 一般情况下,正常使用含“右美沙芬”的药品是安全有效的。不过,在美国“右美沙芬”的滥用已发展成为一种新趋势,即销售粉末状的纯“右美沙芬”。 纯“右美沙芬”一般是由“经销商”自己装成胶囊,并对外出售,这实际上超出了正常的药品概念和使用方式,有点类似于一次吃二斤半阿司匹林。不过,在我国这种情况还未被发现。 在“右美沙芬”让消费者陷入恐慌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安监司有关负责人在6月14日表示:一般情况下,正常使用含“右美沙芬”的药品是安全有效的。 该负责人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尚未发生因滥用或超大剂量使用“右美沙芬”相关制剂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处处长丛骆骆也认为:现在含有“右美沙芬”的感冒药品,通常剂量是一片或一个胶囊,含有15到30毫克的剂量。对中国人的体质而言,这个剂量使用是非常安全的,如果超过这个剂量,或者是纯品或者过量服用,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专家也提醒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标明的剂量、时间、次数服用。 药企并非完全冤枉 尽管如此,相关上市公司已开始采取措施。据东盛科技的人士透露,他们不会对市场的讨论坐视不管,已经请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面,以权威公告形式澄清误解。 虽然企业把口风咬得很死,但消费者这边却不是很买账。不过,北京的药店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担心,在他们眼里,事件过去后,消费者依然会买单。 不过,比较令人费解的是,据陕西东盛科技的相关人士透露,公司早在今年5月底就获悉美国的报告,也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沟通过。但为什么公司没有把消息公布于众,公司却没有解释。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出于对销售量的关注,一般的企业不会把不利自己产品的消息公布,但作为医药企业,除了追求利润之外,还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仅仅考虑自身,往往会失信于民。“右美沙芬”有没有问题是一回事,但在处理“右美沙芬”事件上,企业已经出了问题。 药物成分故事颇多 在“右美沙芬”事件以后,众多患者都表现出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关注,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关注也仅仅停留在看一眼说明书的层面。 其实不止是消费者,即使是药店的售货员,基本上也很缺乏药剂学方面的知识。在记者购买感冒药的过程中,售货员往往是模糊地强调药效,却不能说出每种成分的具体作用。 在缺乏私人医生的中国,对药物安全的重视很不够。直到2004年,药店才对购买处方药加以限制。而在实际操作中,晚上去药店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买到处方药。 在对待新药的态度上,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我国的制药企业比较急功近利,开发新药周期与国外相比都比较短,对副作用的试验也很不细致。 在美国和日本,药品从问世到投入临床应用要长达10年,而中国的数字是不到5年。在药品副作用上,美国和日本的说明书都写得非常详细,即使是极少的服用者出现了症状,也不会有所遗漏。 但在我国,制药厂总是想把副作用写得越少越好,往往用一个“等”字代替众多症状,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从法律环境上看,由于取证比较困难,关于药物副作用的官司在中国还比较难打。而在美国,药厂如果陷入这样的纠纷,赔偿的数目将相当惊人。 药物包装言过其实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记者还发现有许多化学成分非常类似的药品,价格差异却很大。十几年前,感冒患者经常服用一种叫做“扑热息痛”的药品进行治疗。 而最近记者发现在市面上叫作“扑拿痛”和“必理通”的药品,其化学成分基本和“扑热息痛”一致,但价钱却贵了3倍不止。 当然,不止是感冒药,在普通消费者经常服用的常用药里面,这种改名字要高价的事情非常普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剂师就告诉记者,目前在电视上大做广告的一种治疗胃病的药物,和十几年前的常用药“胃乐”在化学成分上只多了“癫茄”(价格很便宜),但现在的价格却是“胃乐”的十倍多。 他还说,许多制药企业往往把老药重新包装,在广告上加大力度,让本不出名的药品为消费者熟知。当然,这些药品的宣传费用自然要摊给消费者,但药价因为这点原因就贵了十倍,确实有点离谱。不过,消费者购药缺乏指导,只知道认广告,也的确给了商家以可乘之机。 看病理念还待提高 北京海淀医院的一位王姓主治医师告诉记者,药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对症不对症的区别。但许多患者不理解这些,总以为便宜没好货。而作为医生,有时和患者解释非常麻烦。 治疗感冒本是很普通的事,但许多患者总是要求开好药。什么是好药,治病的才是好药。但现在的患者总要求医生开广告上常见的药品,真是比较难办。 在药品安全方面,中国人有过许多让人深省的教训。在许多城市,目前30多岁的人有不少是“四环素牙”。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链霉素的滥用更是让许多人成为失聪者。在2004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的表演者中,就有好几位都是因为小时候被滥用链霉素而致耳聋。 当“右美沙芬”再次引发业界争议的时候,我们的医药界更应该完成的是对自身的严格自检,问一声:我卖的药品安全吗? “右美沙芬”事件始末 5月2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公告称,过量服用“右美沙芬”将有潜在危险。 6月10日-13日,国内媒体争相报道FDA的这则公告,一时间世人谈“右美沙芬”色变。 6月13日,东盛科技等医药公司请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面,以权威公告形式澄清这一负面消息对市场的冲击。 6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一般情况下,正常使用含“右美沙芬”的药品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