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非专利药生产商希望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进入中国的非专利药市场,而对6700多家中国药企来说,这个美丽的橄榄枝背后,隐藏着极度的危机。记者昨天电话采访了上海某药厂一位领导,他说:“我们肯定不会愿意被收购,但总会有人愿意,一旦成功将有可能造就中国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 仿制药市场在今后五年内将引起巨变。2004——2008年间,全球到期的专利药将有150种以上,预期留下总价值达34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这些药占据着药企巨头可观的销售额比例,惠氏46%,葛兰素史克44%,默沙东35%,辉瑞25%。另一方面,各国政府正为日益高涨的药费发愁,为控制医药开销而要求药企提供低廉的药品。这些使得仿制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并虎视眈眈专利到期的空白点。 对于仿制药而言,第一的位置同样重要,国际规则是第一仿制药拥有6个月的优先销售时效,而在我国,首先仿制的药企将成功占据医院药房的第一顺位。为了抢时间,世界最大的非专利药生产商诺华公司频频并购。2月21日,他们斥资83亿美元收购德国赫素制药和EonLabs公司67.7%的股份,并将二者并入旗下山德士公司,从而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而准备进入中国仿制药市场的第一招又是购并。 中国是仿制药大国,可“大”的是数量而非质量。中国“舢板”要壮大必须抢占专利到期的捷径,可这条捷径如今迎来了凶猛的“拦路虎”,而且要购并“舢板”中质量较好的那几艘。此前,全球另一家著名的非专利药生产企业——美国雅来制药已成功并购佛山康宝顺药业。这一招对于目前全部销售业绩仅800多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药企而言近乎残忍,一位管理层人士说:“中国药企必须快速重新定位,应对市场变化。” 第二军医大学新药评价中心的袁俊晖教授曾指出我国仿制药四大“硬伤”:原料提纯差距;辅助材料质量不稳定;技术更新慢;创新剂型少,这些造就了国内药企的质量不稳定。此外,6000多家药厂低水平内战激烈,平均利润只有5%~10%,与国际上仿制药平均40%~60%的利润率不可相提并论。仿制药研发同样需要创新。如果再无人实践的话,新市场是不会拱手奉上美味馅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