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阳日报》报道 2004年,总投资近5亿元的修文县扎佐医药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3亿元,上缴税金近3500万元,占修文县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强。制药业不但成为修文县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而且成为修文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然而五年前,修文县在医药工业行业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的修文,竟然会在医药行业异军突起,在短短的五年里,使当年的荒山成为一个占地4.8平方公里、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医药工业园,成为贵州医药工业发展中的一匹黑马。
“抢抓机遇”这个词,对于修文县许多参与扎佐医药工业园规划和建设的人来说,也许有着更深的体会。
2000年是修文县的工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一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传统的采矿、冶金等行业不但能耗高,污染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日渐衰弱,修文急需改变原有的工业产业格局,全力改造提升县域工业,寻找可以带动修文县域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正在这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引起了正在苦苦寻找工业经济发展方向的修文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注意。2000年年初,原厂址在小河的仙灵药业和修文县有关部门联系,希望能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企业的GMP改造。“嗅觉”敏感的修文人立刻察觉到这里面也许可以做“大文章”。他们了解到,1999年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所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要在2004年以前达到GMP、GSP标准,这就意味着贵州省的180多家制药企业大部分需要按照GMP标准选择生态环境符合的地方进行异地改造。这会不会给了有着几万亩森林、生态环境良好的修文一个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的绝好机会呢!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修文县委、县政府在分析研究后决定,紧抓国家GMP改造机遇,依托扎佐林场7万多亩森林、扎佐交通枢纽以及林场和万江机电厂大量闲置的国有土地,制定扎佐医药园区发展规划,引进制药企业和药品销售企业等,将生物制药业发展成为修文县民营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0年8月,在贵阳市举办的“中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地区经贸合作洽谈会”的展厅门外,一个沙盘模型引起了众多参会者特别是一些医药行业人士的关注,这就是扎佐医药工业园区。此外,修文县还远征海南、云南、新疆等地积极进行招商活动,贵州安泰药业则成为第一家进入园区的企业,而著名的“安泰模式”也随之产生了。
土地征用审批严格、手续繁复、耗资巨大是许多制药企业在GMP异地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修文县则借鉴几年前万江机电厂转让土地给贵州绿太阳制药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在引进安泰制药时应用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利用扎佐林场、万江机电厂的闲置土地,走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路子,简化了土地征用过程,此外,通过企业低价支付土地转让金,差额部分由企业投产后每年所贡献的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50%逐步偿付给土地出让方。
“安泰模式”使企业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土地资本,为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奠定了基础。对于许多正在四处寻找适合GMP改造地点的制药企业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园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采取了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运作方式,3058万元也逐步投入到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来,道路、水、电、气以及电讯宽带等设施齐备,使扎佐工业园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工业园。
最为投资者们称道的是修文县的投资软环境。修文县各职能部门对园区企业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零费率”的待遇,仅此一项,园区内的企业节约资金将近40万元;而园区企业的立项、注册、环保、建设等手续,县里的职能部门不但上门受理,还代跑省、市有关部门,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安泰制药建设过程中,一次突发的大雨冲垮了堡坎,公司运送建筑材料的道路被堵塞,县领导亲自督战,紧急调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了堡坎。
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和企业实实在在看得到的好处,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很快,贵州德昌祥制药有限公司、贵州和仁堂制药公司、贵州同济堂药业等纷纷进驻园区,目前扎佐工业园已经有14家制药公司、1家药品销售企业、1家食品企业,据不完全统计,15家医药企业共投资改造资金5.1亿元,其中14家GMP企业改造完成后每年将实现产值25亿元人民币,上缴税金1.7亿元,实现利润2.5亿元;1家GSP企业改造完成后可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利税2.2亿元。
如今,站在扎佐医药工业园内,四周林声涛涛、空气清新,一座座制药企业现代化的厂房建筑成为山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第一家进入园区的安泰制药,从以前那个寄居于贵州师大化学系、只有一个品种的小企业,如今已经是园区里占地130亩、6000万元国内市场的大中型制药企业;而扎佐医药工业园也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日益壮大和完善。对于修文县来说,医药工业园不但成为新的工业增长点,这些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医药企业同时改变了修文县传统的工业格局,使工业体系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工业经济朝着更为科学生态的可持续方向发展,为修文工业强县的战略提供了有利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