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的重视,除中国外,恐怕就是韩国了。”这是参加第五届西博会中韩中医药产业合作发展论坛的很多专家的看法。中药与韩药同源,同中国人爱吃中药一样,韩国人也喜欢吃韩药,但韩国药材资源有限,需要从中国进口。在西方国家还对中医药存在误解的情况下,中医药打入韩国就成了中医药界的首选途径。对有“药材之库”美誉的四川来说,“破韩”,显得尤为迫切。
进“韩门”药材先行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做牵线搭桥的工作,但入韩之门仍未完全打开。”说这话的是四川省贸促会的一位副会长,该会曾多次组织四川中医药企业入韩考察交流。
他所说的“韩门”未完全打开,是指目前四川与韩国之间的中药材年成交额只有215.8万美元,与四川庞大的中药材资源及加工能力,与韩国年均消费中药20亿美元的市场均不协调。
“中药在韩的商机确实很大,但我们的制药工艺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韩国人对我们的中草药原料更感兴趣,而不是中成药。”四川康德药业负责人曾先生走了一趟韩国,得出了结论。
曾先生很遗憾,他向韩方药商提供了自己生产的一种治疗哮喘的药物,谈判了几次仍未搞定,理由是药理不明。而同行向韩方推销的川贝母、川虫草一次就搞定了,现在,那位韩国人每季度到四川来进药材,对四川用麻袋运过去的草药,连开封检查的手续都省了:四川的中草药确实地道。
韩国盛产高丽参,其它药材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依赖从中国进口,每年需从中国进口4万多吨药材。据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处提供的资料,我省现有中药材品种4500余种,总蕴藏量占全国的1/10,其中30多种很受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欢迎。2003年,我省直接出口中药材成交额为2178万美元,还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广东、东北的商人转口销往国外的,其中出口韩国的仅占1/10,可挖掘的潜力非常诱人。
中成药亟待“破韩”
我省已将中医药纳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05年,中药产值要达到150亿元,占到医药总产值的一半。“这是一项振兴我省中药的宏大工程。”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兴奋地说。不过,2003年,我省124家中药加工企业销售量仅为14.3亿元,加上中医医院的业务收入13.3亿元和中药材内外销收入,也不到50亿元,后年要实现150亿的目标,中医药企业(含医院)还要下大功夫。
“多的是药材原料出口,少的是中成药出口,这是我省中医药打入韩国等国际市场最大的软肋。”省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张毅在中韩中医药产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说,如何加快中成药的研发生产营销,推进中药的现代化,提高中药的附加值,这是我省做强做大中医药的关键。
据专家介绍,药材出口,不但附加值低,而且价格竞争混乱,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出口量增加,而创汇却减少的状况,而个别地方急功近利,狂挖滥采药材,已造成生态破坏和资源破坏。
这几年,通过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四川中成药技术含量正在逐步提高,中医药的规模经济也有所显现,但仍不尽人意。全省124家中药工业企业,去年加工生产中药600万吨,销售额14.3亿元,其中出口仅占3000万元。
从世界范围来看,韩国在中医药方面的科技研发、生产水平都颇有实力。倘若能破“韩门”,在20亿美元的中成药市场分得更大份额,再在技术、工艺上与韩国实现联手,那么,四川中医药的产业化、现代化之路肯定会走得更快。
8月份,韩国将举行第6届东方医学国际博览会,省贸促会将组织四川中药材企业第三次赴韩,着重与韩方探讨中成药的产销合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