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银杏树资源最多的国家,拥有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对银杏叶药用方面的开发和利用远远滞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如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充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银杏资源,使我国成为当之无愧的银杏大国,国内相关企业的路子还很长。
银杏开发:一场“国际比赛”
银杏提取物为目前世界上较为成熟的植物提取物,以银杏提取物为原料制成的各种制剂,广泛应用于药物、保健食品、功能性饮料等产品。银杏制剂是近年畅销的中成药品种,在心脑血管等药物的开发利用方面,世界各国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准
目前,国际上的银杏制品已达30多种,世界上银杏制剂的年销售额为20亿~40亿美元。在韩国,每年至少有10余家大财团争相投入巨额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对银杏制剂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和开发。据了解,银杏制剂作为一种优良的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每年将为韩国医药工业创造了大约6.34亿美元的产值和高达30%以上的利润。韩国制药工业联合会最近已号令国内各公司要进一步加强横向联合,其目的就在于加速韩国银杏制剂的开发、生产和出口。韩国每年至少生产数千吨用银杏加工精制的各种药物。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每年销售与银杏叶相关的保健食品的销售额高达1.3亿美元。在韩国,银杏叶被政府列为继高丽参之后的第二大保健食品绿色宝藏资源,并且由国家牵头成立了银杏树研究机构,每年指导农户新植银杏树200余万株。
在美国,市场上银杏制品种类繁多,已成为最畅销的植物药产品之一。在美国市场上的银杏制剂主要有胶囊、片剂、提取液、冲剂、袋泡茶等剂型。最近在食品和化妆品的应用上又推出了银杏圈、银杏香液、洗面乳、头发保湿剂等日常用品。另外,市场上大部分银杏制品是作为保健食品登记,也有少数作为非处方药注册。其中制品剂型中胶囊和片剂最受欢迎,其次是提取液。
其中,复方银杏制剂是美国市场上的主要发展趋势。据美国MTW公司的调查,1992年在美国最畅销的14种草药中,银杏排在第5位,它在天然食品店和大型超市中的销售额为300万美元。据美国天然产品商会提供的资料,1994年,银杏在植物药产品中排列第5位,占植物药制品总销售额的4.5%,约5900万美元;1995年,银杏制剂约占草药制品总销售额的8.9%,约1.4亿美元。1996年后,银杏制品的销售额超过了2亿美元。
在法国,银杏叶中间体制成的药品年销售额为6000万美元,银杏保健品年销售额为1.9亿美元。在日本,银杏商品市场更为活跃。4年前,日本才着手开发银杏叶精制的各类产品,但目前,银杏系列产品年销售额扶摇直上,系列产品包括药品、饮料、生发剂、茶叶包、果冻等。
国内的发展重点
目前,我国的农副产品与水果普遍存在卖难、滞销、跌价的现象。但银杏的鲜果、杏仁和杏壳却供不应求,价格稳中有升;杏罐头等加工制品长期脱销。据农业部1996年统计,全国鲜杏产量仅65.5万吨,占当年全国水果总产量的1.4%,全国人均占有0.51公斤。1993年以来,我国仅杏仁出口约创汇1500万美元,且从来没有满足过市场的需求。杏仁油除供工业用外,还是最好的保键食用油,其无色无异味透明,其中含60%~70%的油酸和18%~32%的亚油酸,还有2%~7.8%的棕榈酸等,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疗效,目前是有价无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杏壳活性炭的加工效益则更大,目前国内收购杏核壳的市价大概为200~380元/吨,其产值与原料相差数十倍。
银杏的最佳生态区在我国的“三北”地区,蒙古和俄罗斯的银杏树虽能生长,但光热资源不足,经济产量极低;我国黄河以南春季杏花冻害严重,十年九不收。因此,适宜杏树经济栽培的区域十分有限。但却有着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的“无限”需求,因此,没有理由担心滞销和发展过多。
近两年来,国内银杏市场出现了很大波动,银杏干叶价格由每公斤15~16元一度降至6~8元。今年春,银杏小苗的价格也落到了10年来的最低点。那么,银杏的命运到底如何呢?我国220多家用银杏叶提取黄酮等药物的厂家每年需要银杏干叶万吨以上,另有部分银杏茶生产厂家也需要优质鲜银杏叶做原料。目前,全世界的银杏叶需求量在10万吨以上,然而占全球生产总量70%以上的我国,2004年银杏叶的产量也只有2.4万吨左右,市场缺口还相当大。据有关专家分析,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预计至少需要5年时间,银杏市场才能基本实现供求平衡。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进行银杏制品的开发,据了解,银杏制剂被列为治疗药物的国家仅有德国、法国和中国,其他国家均作为保健食品或非处方药。目前,美国尚无企业或科研单位进行银杏药物制品的开发,其原因是开发药品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而银杏作为保健食品已获FDA批准,且很多人也认识到了银杏制品的功效,所以,美国的企业只开发银杏保健食品或非处方药。我国开发的银杏制剂主要是银杏叶片和胶囊,绝大多数是作为药品在医院销售,市场窄小,而其他银杏制品几乎在市场上没有,因此,我国银杏制品开发的重点应是保健食品。
中国企业仍须努力
在中国,生产销售银杏制剂的企业有30余家,其中银杏制剂的原研企业-德国威玛舒培博士大药厂(金纳多)、法国博福-益普生国际制药公司(达纳康)、北京双鹤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舒血宁注射液)、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天保宁)、三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999银杏叶片)、山西傅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络欣通)等。但具备国药准字的产品占少数。从银杏叶制剂医院市场集中度看,德国威玛舒培大药厂、浙江康恩贝制药公司、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广东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1.6%。其中德国威玛舒培大药厂的金纳多占有最大用药份额,为26.9%,但其在零售市场仅占有2.4%的市场占有率。在银杏制剂市场取得骄人战绩的国内产品却是后起之秀——络欣通。
据了解,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集团2002年全球销售收入为7.04亿欧元。从黏土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治疗儿童腹泻药思密达和从银杏叶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的药物达纳康,在去年其全部产品销售额中占据着34.8%的份额。韩国第三大跨国公司SK研发的治疗高血压的银杏叶提取药物,2002年销售额也达到1300万美元,超过中国同类最好企业。
专家认为,鉴于我国银杏产业开发利用滞后的现状,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银杏制品的等级,走产学研、农工商、城乡联动之路,以实力强大的银杏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为龙头,联合银杏种植基地及粗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控制国内市场。应加强科技投入,建立专业的科研队伍和体系,深入研究和解决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不断研究新工艺和专利产品,研究市场信息和营销方略,使银杏产业达到整体、协调、富于创新和竟争力的最佳运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