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我国著名的肝病专家斯崇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只要患者及时就诊,通过查病史、肝功、乙肝两对半及DNA定量检测,进行B超及有关物理检查等,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明确诊断。但是,乙
肝治疗就比较棘手了。”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抗慢性乙肝药物主要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虽然类别不多,但由于市场巨大,药物品种却不少,所以竞争很激烈。据中国药学会公布的数字,2003年全球肝炎药物市场总量为45亿美元,其复合年增长率预期为5.4%。据此推算,2005年的肝炎药物市场近50亿美元,至2008年全球肝炎药物市场可达62.75亿美元规模。
斯崇文教授介绍说,临床验证,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各有其优劣。(具体见本版“高端链接”)干扰素的优点是在抗病毒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作用比较持久,可以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停药以后不会出现病毒变异。但是其缺点是抗病毒作用比较弱,而毒副作用比较多,除了可能引起流感样症候群之外,还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且有脱发、抑郁等情况发生。同时,其价格也比较高,使用进口干扰素治疗乙肝,一年的费用超过两万元人民币。国产干扰素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疗效与进口产品确实也有不小的差距,使用也不太方便,需要注射,长期使用,病人难以耐受。
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进展很快。核苷类似物在人体内,通过磷酸化成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后,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并与核苷竞争性掺入病毒的DNA链,终止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使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因起效快、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和无特异性不良反应的特点,核苷类似物成为近年来肝炎药物市场上的“宠儿”,同时也成为了各企业竞争的焦点。比较早的核苷类似物是“拉米夫定”,此类产品中最著名的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出产的“贺普丁”(化学成分拉米夫定)。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贺普丁”目前受到了新一代药物的巨大挑战。百时美施贵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经理凌蕴?告诉记者,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于2004年9月下旬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了其研发中的抗病毒新药“恩替卡韦”的上市申请,目前已被FDA给予优先审核资格。如果顺利的话,恩替卡韦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在美国上市。目前,该药在中国的注册申请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记者从前不久在印度召开的“亚太区肝病年会”上获悉,“恩替卡韦”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其对初治病人和拉米夫定失效的病人在抑制病毒强度、改善肝脏组织学的作用和抗耐药性等方面都比拉米夫定要更胜一筹。面对如此对手,葛兰素史克公司自然不甘将占据的市场份额拱手相让,而自己来完成产品更新换代也许是最好的办法。葛兰素史克公司宣布,乙肝新药“阿德福韦酯”将在2005年推出。研究显示,对于使用“贺普丁”出现病毒变异而耐药的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效果很好。由此可见,新一轮的市场争夺,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对此,斯崇文教授表示,企业的良性竞争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好事,可以让医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但新药的价格非常重要,因为中国大量的乙肝患者是农民,他们的经济负担能力非常有限,能为他们提供经济有效的药物,是很多临床医生的希望。他也同时指出,核苷类似物在治疗乙肝时并非完美无缺,导致病毒变异和停药后反跳是此类药物的致命缺陷,新的产品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临床进一步验证。
虽然抗病毒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损害的发生,但目前的抗病毒药物还不能彻底清除人体内的病毒。而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清除病毒。目前市场上此类产品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但疗效普遍比较弱,而且可以帮助人体特异性识别、清除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调节剂,目前还没有可靠的产品。
有研究文献显示,目前比较明确对乙肝有效果的中药只有苦参素和叶下珠。
斯崇文教授介绍说,国内有关专家正在努力,希望在一到两年之内,制定出中国乙肝治疗规范,以进一步从学术上规范乙肝治疗市场。但是,中国要想彻底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还必须走防治并举的道路。人类是乙肝病毒的唯一宿主,而目前已经研制出了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的疫苗,因此国家通过推行免疫预防战略,能有效减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我国推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目前城市的接种率已达90%,农村却只有40%。如果经过努力,农村接种率能够上升,50年以后,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以由1992年开始实施免疫时的10%下降到1%以下。
相关连接: 乙肝,1.2亿人的阴影
国家卫生部2003年8月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多万例,占人口总数的1.57%;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9.8%,人数约为1.2亿;丙肝病毒携带者近3%。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肝病,占全国死亡人数中的3.65%。
乙肝病毒是1964年被发现的,在此后的40年里,它成为了无数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全世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约3.5亿,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我国HBsAg阳性者约有1.2亿,其中3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10%~30%的慢性乙肝患者经10年~30年可发展为肝硬化,约1%~5%的患者经20年~40年会发展为肝癌。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HBV(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占疾病死亡原因的第9位。HBsAg阳性的母亲可以通过垂直传播使婴儿感染HBV,其中90%以上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从而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因此,有效治疗慢性乙肝、降低HBV感染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且,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约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受到经济水平、医疗水平、免疫水平和高出生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主要的乙肝患者集中在农村。HBV感染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通过这种方式感染的幼龄感染者中,90%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的40%会发展为肝硬化,而且治疗非常困难。而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会转为慢性肝炎,其中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也低于20%。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翁心华教授向记者介绍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乙肝在人群中的传播方式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医源性感染增多,这主要是一些医院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缺乏严格管理造成的,其中通过口腔科器械导致感染的病例增加尤其明显;二是一些青少年追求新奇和刺激,他们在一些不正规的场所文身,由于文身用的器械缺乏管理,通过文身器械感染乙肝的患者近年来显著增多。
翁心华告诉记者,乙肝病毒是一个悄无声息的“杀手”,慢性乙肝患者早期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视而耽误治疗,待到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阶段,治疗就非常困难了。
更让翁心华担心的是,在中国,乙肝患者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要承受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歧视。其实,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等同于乙肝患者,而且即使是乙肝患者,与之普通接触也绝不会被传染,因为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但是,出于商业目的,一些不负责任的广告对乙肝传播途径的歪曲,以及对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为乙肝三步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必然性的误导,使很多人“谈乙肝色变”,造成了社会上对乙肝患者的歧视。2003年轰动一时的“周一超杀人案”就是这种歧视带来极端冲突的例证。缺乏科学意识的歧视给乙肝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患者在身体罹患乙肝的同时,精神上也罹患了忧郁症。歧视使得他们不敢及时到正规医院去治疗,这不仅耽误了其最佳治疗时机,也增加了继续传染的风险。
也正是由于惧怕被歧视,很多患者不敢去正规的医院就诊,“病急乱投医”,盲目地相信一些广告宣传,这就使得他们在病痛和精神压力之外,又背负了第三座“大山”———经济压力。在著名的“肝胆相照”网站上有这样一个调查:治乙肝花了多少钱?回答“在1万元以下”的,几乎没有。一位传染病院的医生告诉记者,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患者脸色发黑,这是由大量服用中药所致,因为很多中药里含有色素。岂不知盲目地服药,有时不仅对肝病的治疗不利,反而有害。特别是中国的乙肝患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因贫致病、因病致贫”,易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