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各大超市都统计出了最新的销售数字。与往年相比,2005年节前最被看好的保健品却表现出了颓势。
2005年1月1日至2月17日,杭州某超市的保健品销售比2004年同期仅上涨5.8%;2004年11月份销售900多万,比2003年同期减少了400多万。由于节前对销量估计过高,不少超市都积压了大量保健品。
批发受冷遇
批发、团购遭遇冷场,是2005年保健品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世纪联华华商店负责团购的人员说,2005年春节期间的保健品批发比2004年同期减少了114万元,一些单位觉得保健品华而不实,宁可团购生鲜。
华商年前进了价值800多万的保健品库存,原来预测销售周转天数20天左右,结果目前已经延长到40多天,单品估计最高将长达60多天。
精装不如简装好卖
高档保健品滞销,也是2005年的一大特征。物美大卖场的一位保健品供货商说,300元左右的中高档保健品,春节期间一天能卖十来盒就算不错了。
“简装比起精装的好卖多了。”庆春家友超市的一名售货员说,多数消费者买去用于给自己或家人进补,相对便宜的简装保健品就显得好卖一些。
华商一位戴姓工作人员说,今春一些保健品老品牌还是销得不错,如龟鳖丸、青春宝、21金维他等。“虽然这些保健品节前刚涨过价,但也没给消费者带来影响。”
行业已高速增长七年
据专家介绍,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1990-1995年初,是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涌现出了大小3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
“1995年到1998年,保健品行业经历了一个低谷期,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大面积萎缩。随着1996年以后行业的逐步规范,新一轮保健品消费热潮兴起,1998年至今,保健品行业一直高速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一些保健品厂商走礼品路线,打的是心理定价,整个行业产品功能雷同,低水平重复严重。“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容易认为,保健品的价格普遍较高,而且凌驾于其真正的使用价值之上;反正是走亲访友,不如买些其他更实惠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