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西边境城市凭祥举行的“2005中越商品交易会药材展销订货会”上,与会的中越企业都各有收获。 据重庆市医药商会会长、重庆陪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良平介绍,此次订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及越南的近200家企业参加。重庆中药企业包括陪都药业、时珍阁、云森药业、众景中药饮片公司、神龙中医药研究所等也组团参会,且收获颇丰,先后有4家重庆企业与凭祥市和越南企业达成了投资和合作协议。 业内人士就此指出,今年7月1日,我国在去年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将正式实施。协议生效日期的日益临近促使人们对开发东盟巨大市场的关注度逐渐升温。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诱人商机正在急速凸显。 借道东进 事实上,越南市场只是众多国内参会企业的目的之一,其更长远的打算则是欲借道越南进入整个东盟市场。正如唐良平所言,进入越南就等于打通了东南亚的通道,进入了东盟。重庆神龙中医药研究所刘光瑞也证实,之所以会选择在越南办中医馆,实际上是为了“以越南为平台,将业务延伸至东盟各国”。 重庆云森药业招商部经理张艳华认为,东盟10个成员国就是一个大市场。我国与东盟10国签订《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以及相关配套协议的出台对欲开拓东南亚市场的企业提供了利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据统计,东盟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近20000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10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年增长速度均超过15%,200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5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东盟连续12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今年7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之间将有7000种商品开始削减关税,相互开放市场。这将使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有可观增长。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需求方面,中药在东盟各国都具有比较广泛的市场基础。因此,我国中药企业同东盟在贸易合作、技术研发合作、投资设厂合作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此外,东盟各国不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有丰富的原料资源。此次订货会的主办单位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周龙强指出,对我国中药企业来说,通过与东盟合作还可以实现资源互补。 据介绍,自2004年以来,由于中药材资源紧缺,价格一路上扬。国产常规中药材货源仅能满足需要的8%左右。如广西玉林药材市场的生地,由于货源紧缺,价格一度由7.5-8元飙升到20-23元,上浮135.2%-155.8%,至今仍居高不下,而越南和其他东盟国家中草药原料却极其丰富。这也是我国部分急需制药原料的中药企业借道东进的动机之一。 摒弃急功近利 其实,国内一些药企已经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并采取行动抢占市场先机。例如,广西玉林的正骨水已经摆上泰国曼谷的街头;同仁堂已经在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等东盟国家中心城市开了10多个连锁店;海南的中成药和南药也已找到了越南、柬埔寨、泰国的潜在客户;扬子江药业也有10个中药品种打入印尼市场。 但据了解,目前国内众多医药企业特别是中药企业真正着手开发东盟市场的还为数不多。 周龙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除新加坡等少数几个国家经济比较发达以外,其他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整体消费水平有限。再加上与中国相比,东盟国家人口并不算多。另外,东盟国家对中药材和中药滋补品的认同度比较高,但是对治疗性为主的中成药还需要有一个市场培育过程。 除了以上原因,唐良平指出,很多企业担心进入东盟市场的手续比较复杂,以及当地比较高的行政管理和技术壁垒。例如,根据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有关条款,2003年自贸区启动后,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菲律宾及文莱6个成员国,一旦发现本国的产品在自由贸易区内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相关领域及行业的亏损,该成员国可以采取紧急措施予以保护。 对此,唐良平认为,谨慎是必要的。但比起欧美主流市场,东盟的中药贸易壁垒已不算高。我国中药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具有先天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加上目前国内医药企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企业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一定要走出去,但不应过于急功近利。 (转载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