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2005中国国际医药高峰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行业服务性机构的人士以及海外医药行业专家围绕创新这一老话题发表了各自的新观点。与会人员认为,虽然创新意识在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还需要全行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努力培育合适的土壤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局长郑筱萸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阐述了SFDA通过科学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监管思路。郑筱萸说,近年来,SFDA通过抓市场准入,在流通领域强制执行GSP,鼓励进行连锁化经营,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在生产环节,重点进行品种整顿,开展标准提高行动,取消了4500多个地方标准。同时,预计今年GMP认证和换发生产许可证工作结束后,有近800家企业将会被淘汰。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国家治理整顿低水平重复开发取得了很大成效。企业的规模大了,实力强了,创新能力也相应增强。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冯国安指出,国内医药企业必须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扩大资本规模,提高集中度,加速研制和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企业:物流信息流的战略联盟 “企业没有资金搞研究,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北京医药集团董事长卫华诚认为,资金不足是中国药企新药研发的主要问题。他分析了目前制约创新的一些因素:当前国内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成长性与创新能力尚未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新药研发的投入风险巨大,同时还没有一个合理的风险退出机制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新药研发模式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税收优惠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 作为商业企业,虽然不需要直接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但“我们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也需要创新。”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长森说。他认为,技术创新不能解决成本问题,只有组织创新和价值创新才能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孙长森特别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今后的合作趋势将是各类型企业在物流、信息流等领域的战略联盟。” 国外专家:罕见病药领域值得关注 一些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企业家凭借其在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和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上海张江高科技医药园区高级顾问、原上海罗氏制药公司总裁威廉•凯勒(William Keller)说,中国已有了仿制药创新的基础,现在是提高各类研发标准的时候了。 与会的外国专家指出了一些具体的领域,并建议中国企业关注,这就是“罕见病药”领域。通过分析,目前罕见病药的典型投资者不是那些大型制药公司,而是一些小的初创公司或小的生物制药公司。这些小公司在中国没有投资,中国企业可以从这些公司获得许可,在中国开拓这类药品的市场。通过合作,一方面中国公司可以吸引投资,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其创新能力。 行业服务机构:从市场角度选择新产品 从服务行业机构“旁观者”的角度,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时每医药信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步泳就如何从市场筛选角度确定创新产品目标,给出了他的建议。张步泳认为,新药研发的市场筛选应该对市场吸引力、产品竞争力、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和广义消费者调查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考量。企业应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对待研发产品竞争对手生产销售状况、研发动态、近远期目标等情况的了解,分析其对待研发产品可能产生的潜在威胁,以便制定应对策略。 (转载自《医药经济报》)